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明年小感冒等「輕症」衝大醫院要自付1200元?醫:改革方向對但信任機制不能少

信傳媒

更新於 10月30日04:07 • 發布於 10月30日03:59 • 陳稚華
衛福部擬推分級醫療新制,輕症若直奔大醫院恐自付1200元,引發民眾熱議。(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衛福部近日拋出重大醫改方向:若民眾輕症未經轉診就直接到醫學中心看診,將可能自付約1200元,也就是醫療費用的一半。

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明年上半年為觀察期,若沒達標,最快7月開始會調升部分負擔收費至50%。健保署分析,以目前醫學中心門診輕症每人每次平均2400元計算,未來民眾未經轉診衝大醫院看病,一次得付1200元部分負擔。

政策目的是要落實分級醫療,讓大醫院專注於急重難罕症治療,將輕症與慢性病照護回歸基層。但此舉一出,立即在醫界引起熱烈討論。

有醫師認為這是健保永續經營的「正確方向」,也有人提醒若缺乏配套,恐怕只會讓病人更焦慮、不安。

究竟醫界怎麼看?對民眾又會有哪些影響?

「使用者付費」是正確方向,但要先有整體架構

一名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接受《信傳媒》訪問時指出,這項政策「方向正確、值得支持」,但若只停留在懲罰性措施,仍難解決健保結構性問題。他直言,台灣健保長年扭曲的關鍵在於:

1. 醫療保障和社會福利不分(免保費及打折交費)

2. 醫療經費不足,由醫療院所及人員自行吸收(點值浮動及總額斷頭)

3. 沒有醫療成本概念,包山包海(持續納入超昂貴新藥及各種最新治療)

「使用者付費的原則,長期被當成政治禁忌,導致健保無法自給自足,只能靠醫療院所與人員吸收虧損。若健保給付與保費沒有天花板概念,制度永遠無法永續。」

他認為,提高輕症自付額,不該被視為懲罰,而是「積極的資源分配手段」。要讓改革不胎死腹中,前提是政府要設定健保「自給自足」的長期目標,依精算結果分配預算與給付優先順序,才能在社會上取得理解與支持。

「健保不給付健康檢查,是合理的節制;同理,未經轉診提高自付,也應被視為資源保留的策略,而非懲罰病人。」他強調。

輕症要定義清楚、轉診減免要有期限

另一名醫學中心管理高層也提醒,制度細節的設計將是關鍵。他提出5點具體建議:

1. 明確定義「輕症」範圍,避免執行時爭議。
2. 轉診減免部分負擔應有期限,以防長期濫用。
3. 「門診衝量」主要是病人就醫習慣,而非醫院蓄意衝量,若全盤歸咎醫院並不公允。
4. 減少門診支出後,應將重點放在提升住院給付,尤其是急重難罕症的照護。
5. 加強轉診與被轉診醫師(院所)之間的聯絡與溝通,以及資訊分享。

他認為,若政府能在「定義、期限、資訊流通」三方面做好設計,這項政策才有機會真正改變民眾就醫習慣。

另一名資深主治醫師也指出,所謂「輕症」的界線在臨床上往往非常模糊。以大腸息肉為例,看似輕症,但因部分有癌化風險,不同醫師的判斷差異,可能導致病人結果天差地遠。「分級醫療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確保每一層的醫療品質穩定。但現實是,台灣三級醫療體系中間那層的區域醫院,水準良莠不齊,挑戰很大。」

他提醒,若基層醫療水平不足,民眾自然不敢放心就診,「要讓人願意在巷口看病,基層能力就得先提升」。他也提出另一個觀察,若政策能明確區分公費與自費範圍,民眾可選擇透過商業保險來分攤費用,反而能形成健保分流機制。「石部長的方向是對的,但要配合策略,不然只會造成反彈。」

醫界提醒該政策方向對,但若缺乏信任與配套,恐讓健保改革事倍功半。(攝影/陳稚華)

病人與醫師都能感到連結,才是「分級」不是「分離」

對臨床第一線醫師而言,這項政策雖出於好意,卻可能忽略了台灣的現實環境與病人的心理狀態。

一名北部醫學中心主任向《信傳媒》透露,「在台灣,醫學中心的密度極高,台北光是幾個捷運站範圍內,就有台大、榮總、北醫、長庚、三總、萬芳。民眾『直接去』其實是最自然的選擇,因為一樣的掛號費,能獲得更完整的檢查與專科照護,這是理性的安全感。」

他指出,「輕症」這個詞在臨床上很模糊,頭痛、腹痛、胸悶,看似小病,但有時正是重大疾病的前兆。「病人不是濫用資源,而是害怕被看漏。若只是加重費用,卻沒有建立信任機制,那份『不安』不會消失,只會變得更貴。」

他強調,分級醫療的根本不在於「畫界線」,而是要讓每一層醫療都值得信任,要讓病人願意先去基層診所,政府就必須確保診所具備即時檢查、遠距會診、資料共享等支援機制;轉診要能順暢,大醫院要願意回報結果,病人與醫師都能感到連結,才是「分級」,不是「分離」。

「醫療制度應設計在現場的現實上,而不是理論上。若改革只讓慢性病人或老年人感到被懲罰,會傷害醫療信任鏈。」他呼籲政府在推動政策時,應把這次視為「整合醫療網絡」的契機,而非「行政切割」的起點。

民眾想法:怕被看漏、怕多花錢,也怕多跑一趟

對多數民眾而言,醫療選擇往往不只是「理性」的資源分配,而是情感與信任的決定。

許多人認為,大醫院代表安全與完整性,小診所雖方便,但擔心檢查不夠、醫師換人頻繁,甚至覺得「還要再轉一次太麻煩」。

若未經轉診就得自付1200元,可能造成3種反應:

1. 部分病人仍選擇直上大醫院,認為「貴一點比較安心」。
2. 部分病人改去基層,但一旦出問題,信任度會更低,導致投訴或防衛醫療升高。
3. 長期病患或慢性病人最受影響,他們與大醫院醫師關係穩定,若被迫轉診或增加負擔,會感到被切斷熟悉的照護連結。

也有民眾表示擔心,若政策沒有完善的轉診流程,反而會讓醫師花更多時間在文書與轉介上,排隊時間更長,造成「錢多花、病沒快看」的反效果。

從醫界意見來看,大多數醫師都肯定「分級醫療」的精神,但也一致提醒信任、定義、品質、資訊串聯,缺一不可。若基層醫療品質不提升、「輕症」定義模糊、轉診流程仍繁瑣,那麼1200元的自付制度,恐怕只是讓健保短暫喘口氣,卻換不到長遠信任。

要讓民眾從家裡巷口開始看病,必須讓制度從信任開始。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06

性成癮能戒斷嗎? 醫曝需探討情緒、控制感的背後成因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