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終戰80年/故人凋零但歷史不變 抗戰國軍二代的流離記憶與傳承
今年是抗戰暨台灣光復80週年,但隨著當年參加抗戰的老兵,甚至是他們的下一代都逐漸凋零,這段對中華民國至為關鍵的歷史,似乎也逐漸被人遺忘。不過從抗戰國軍二代的口述歷史中,仍能勾勒出戰爭對人民造成的傷痕。歷史不曾改變,更值得人們去珍惜,因為沒有過去的歲月,就不會有現在在台灣的中華民國。
『(原音)這個都不用講,我們孩子都瞭解。眷村裡家家戶戶都有一個…講起來會掉眼淚的故事。』
回憶就像一幕幕電影,不斷播送在眼前。今年已高齡76歲、身為抗戰國軍二代的王先生,即便自己未親身經歷,但談起80年前的往事,仍從自己父親的口述中,勾勒出戰爭對於百姓造成的傷痕。『(原音)他是高中畢業,那時北方局勢不穩嘛,日本人在東北要入關。高中畢業就去成都讀軍校,那時宋美齡要建立中國的空軍,所以成立了「航空機械學校」,他考進去了,第二屆。』
國軍二代憶亡父 「駝峰航線」力撐家園
王先生的父親王洪業是北平人,自航空機械學校畢業時,華北、華中、華南已相繼淪陷,國民政府偏委西南,抗日戰爭進入持久作戰階段。而隨著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日本切斷滇緬公路,為了保持重慶國民政府能持續作戰,牽制日軍在中國戰場,在美軍的協助下,中、美兩國飛行員開設了著名的生命之路「駝峰航線」-由印度起飛,沿著迷宮般危險的喜馬拉雅山隘,向雲南、四川運送源源不絕的作戰物資,而當時的王洪業,正是駐印度空軍基地的聯絡官。
王先生說,父親直至抗戰勝利後,才回到雲南與母親成婚,後續又回到杭州筧橋空軍官校教書。原以為戰爭結束,生活將回歸平靜,但隨著國共內戰失利,最終卻帶著一家人流離至台灣。王先生說:『(原音)原本說戰爭一下就打完了,所以來的時候是(民國)38年(1949年)的元月1號、落地台南,只帶了一個小板凳、一根擀麵杖、一塊擀麵板,還有兩個木箱,其他都沒有帶。那時候坐飛機,飛機太重飛不起來,飛到一半的時候往下丟行李,不能丟人啊!』
戰後流離落地台灣 各自都有淚心故事
回想起兒時,王先生說,自有記憶以來,父親其實不常提起過往抗戰的經歷,或許是顛沛流離來台後,面對物資的匱乏和生活的艱辛,家家戶戶都各自有淚心的故事。但父親仍是想念遠在北平的家鄉,只是從不會主動提起。王先生說:『(原音)經常逢年過節會跟我們提在北平、在老家怎麼過年,小時候我們當做故事,長大了之後才知道是他們想家。那時候眷村裡每個大人都講「唉呀,沒有多久就回去了,要回大陸的」,沒有想在這裡待太久,沒想到待一輩子。』
當年來台的那群人都正值2、30歲青春歲月,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衷,每一家也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正因為歷經過那段心酸歷史,早年在眷村生活的人們,在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等重要時刻,都有著不同旁人的心情。王先生說:『(原音)村子裡面比方講台灣光復節、元旦、新年,當時有舞龍舞獅,就是部隊的文藝隊來村子裡面勞軍,過年也有、光復節、元旦都有表演,那時候很熱鬧,不像現在很冷清。』
故人凋零但不該遺忘 珍惜傳承緬懷歷史
致力研究中華民國近代空軍史的前空軍中將田在勱感嘆地說,近年來對日抗戰、甚至台灣光復等歷史似乎逐漸在人們心中淡化,但歷史是含括所有的一切,戰爭也有戰爭的歷史,好的歷史我們必須學習,不好歷史也要引以為戒,而中華民國在抗戰的歷史中具有無庸置疑的正當性,其實更應好好正視這段過去。
田在勱指出,不論是二戰80週年或是抗戰80週年,全世界都在紀念。中國搶著紀念、爭搶話語權是他們的事;但8年抗戰是由中華民國主導,這是不爭的事實,若不去談及,反而是把自己的話語權都丟掉。田在勱說:『(原音)老共一跑出來講抗戰什麼的,我們政府單位就出來講「那是我們在打的」,既然是我們出來打的,為什麼不出來勇敢的慶祝這件事情?這是我們的光榮歷史嘛,那歷史就是歷史,不能更改。』
田在勱強調,話語權如今仍在我們手上,但要珍惜、要傳承下去。或許未來的90年、100年能再好好慶祝、紀念,但二戰的那一代,甚至是下一代都逐漸凋零,不是今天想到、高興才去做,而是要清楚的面對、緬懷這些先烈,因為若沒有過往的歲月,就不會有如今在台灣的中華民國。
後紀:王先生於2025年8月22日受訪後,不幸於月底離世。在此謹記曾歷經過往那段血淚歷史、顛沛生活的人們,並期盼戰爭的火芽不再灼燒任何親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