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還在仇日?
近日,在UFC上海站的一場比賽中,中國選手李凱文因賽前的挑釁言論引發了巨大爭議。他在登場時高喊「大刀向著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並做出揮刀的動作,意圖侮辱對手日本選手中村京一郎。然而,這種極具挑釁性的行為並未如願影響比賽結果,反倒是李凱文在場上被中村技術性擊敗,最終以裁判一致判定落敗。這場比賽不僅成為體育圈內的話題,也讓人重新審視中國對日本的情感糾葛:為什麼中國社會中會有如此強烈的仇視日本情緒?
這種情緒並非僅僅存在於比賽場上,更廣泛地體現在中國的社會輿論、影視文化以及歷史教育中。從歷史的傷痕到文化的渲染,再到政治的考量,仇視日本的情感似乎被刻意強化並代代延續。以下,我們將從歷史、文化與政治三個層面,探討這一現象的根源,以及它對中國社會與中日關係的影響。
李凱文挑釁言論的背後,是中日兩國之間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歷史傷痕。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為在歷史上留下了無數痛苦的記憶。尤其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數十萬平民的慘死成為中國民族記憶中最深刻的創傷之一。
這些歷史事件在中國被不斷強調和紀念,特別是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被反覆提及。這種教育模式的目的是讓人民勿忘國恥,但也在無形中加深了對日本的仇視情緒。當歷史的傷痛未能被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時,它往往會成為一種情緒化的仇恨,影響到下一代對日本的認知。
除了歷史教育,影視文化也推升仇視情緒的渲染。在中國,大量抗日題材的影視劇成為主流,例如《地道戰》《亮劍》和《戰狼》系列。這些作品經常以極端和誇張的方式描述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以及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例如,一些劇集中甚至出現了徒手撕鬼子、大刀砍飛戰機等荒誕情節,這些戲劇化的內容雖然吸引了觀眾,但也在無形中固化了對日本的刻板印象。
這種文化輸出不僅在國內影響了觀眾對日本的看法,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國民眾情緒化表達的出口。李凱文的挑釁行為,或許正是這種影視文化影響下的一種表現。
從政治層面看,仇日情緒不僅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延續,也是一種政治工具。在國際上,中日之間的釣魚島主權爭議、美日同盟對中國的牽制,讓雙方的關係長期緊張。而在國內,渲染對日本的敵意,則成為凝聚民心、轉移內部矛盾的重要手段。
例如,每當經濟或社會矛盾加劇時,一些媒體和輿論會適時地將注意力引向歷史問題或國際爭端,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這種操作方式雖然能短期內提升民族凝聚力,但長期來看,卻容易讓仇日情緒變得更為普遍和持久。
李凱文的挑釁與隨後的慘敗,或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縮影。仇恨和情緒化的對抗,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中日兩國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事實上,許多中國人對日本的認知,更多來自於片面的歷史教育和影視作品,而非對現代日本文化和社會的全面了解。
最後筆者想說,希望中國人民可以盡快脫離這種有害的文化放下仇恨,從而一起進步世界才會更美好。(編輯:陳文蔚)
作者》小蟻人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