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真的惹怒川普! 印度上合峰會抱緊中俄 美籲歐洲共同制裁
Newtalk新聞
印度自冷戰以來,一直以「不結盟運動」的大國自居,但到了 21 世紀,此路線正在顯著地發生改變。自 2014 年以來,印度總理莫迪已與習近平會晤了十數次,而在昨日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又被拍到與習近平、普丁兩人過從甚密,引發討論認為,印度是否和「邪惡軸心」走得越來越近了。
據美眉《Axios》報導稱,莫迪持續強調他與普丁的親密關係,甚至坐同一台俄製轎車抵達會晤,並邀請他與習近平訪問印度。莫迪與中俄集團愈發親密的關係,很可能已引起了美國的憤怒與警惕。美國要求歐盟放棄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並對印度和中國實施制裁。美國不想單獨承擔向俄羅斯施壓的成本,並希望歐洲做出更重大的貢獻。
《BBC》評論認為,十多年來,印度一直將自己定位為多極新秩序的關鍵節點,平衡與俄羅斯、美國之間的關係,並時刻對中國保持警惕。印度同時是美日澳組成的,印太四方安全對話的支柱,也是中俄主導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成員。分析人士表示,這種平衡行為的理由,是認為與競爭陣營接觸,可以賦予其影響力而不是風險,進而增加戰略自主。
印度雖有成為強權的雄心,但自身能力仍深有不足。其 4 兆美元的經濟規模使其成為第五大經濟體,但這只是中國 18 兆美元或美國 30 兆美元的一小部分。軍工基礎更加薄弱:印度是世界第二大武器進口國,但不在前 5 大武器出口國之列。儘管進行了自主運動,但其效果有限,大多數高價值軍事技術仍依賴進口。
在俄羅斯問題上,印度幾乎沒有表現出屈服於美國壓力的傾向,來自莫斯科的折扣原油仍然是其能源安全的核心。有可能正是因此,即便俄烏戰爭後俄國面臨西方制裁,仍舊大量甚至擴大進口石油,沒準印度還因此趁機撈了不少好處。
印度前駐北京和華盛頓大使尼魯帕瑪.拉奧(Nirupama Rao)表示,印度野心勃勃,無法將自己與任何一個大國捆綁在一起。他的傳統和利益,需要在一個沒有整齊地分裂成兩個陣營,而是以更複雜的方式分裂的世界中方得伸張。因此在印度眼裡,戰略模糊性不是弱點,而是自主性。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德里仍然對中國領導、俄羅斯支持、非美國的世界秩序深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