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裝28萬台機器人大軍撐低成本 打破「工資漲製造業就外移」鐵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推動本土機器人產業發展,並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與信貸支持。此舉讓當地工廠掀起一波低成本自動化浪潮,每年安裝約28萬台工業機器人,以達到低成本高產量的目標,讓中國能在人力薪資上漲的同時,穩坐製造業出口大國的寶座。
金融時報1日報導,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數據,中國工廠每年安裝約28萬台工業機器人,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使得中國的「每名勞工對應的機器人比例」已超越德國,並逐漸逼近全球領先的南韓。
根據中國研究機構MIR Databank數據顯示,中國工廠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有一半都是中國製造,例如成都的「卡諾普機器人公司」。這家公司靠著比國際競爭對手更低的價格,贏得中國客戶的訂單。卡諾普負責人李良軍表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奧迪 A8。在許多情境下,我們的功能與穩定性已經足夠。」他的焊接機器人售價僅為日本安川電機(Yaskawa)、日本發那科(Fanuc),瑞典艾波比(ABB)和德國庫卡(Kuka)等國際對手的約6成。
圖為在北京的亦創國際會展中心於2023年8月17日舉行年度世界機器人大會。(美聯社)
(延伸閱讀:逾4千億中國貨銷美受阻 WSJ:全球市場將迎「中國製」海嘯)
(延伸閱讀:紐時:習近平用「中國製造」救經濟 讓全球為他的錯誤埋單)
中國靠機器人大軍撐起低成本高產量優勢
經濟學家認為,中國低端製造業之所有沒有隨著勞工薪資提升而消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動化」。中國東莞一名工廠工人月薪平均約5200元人民幣(約2.23萬元台幣),比印度工人平均月薪1萬7100盧比(約5964元台幣)還要多;但美國哈佛大學Growth Lab編製的貿易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3年間,中國在多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全球出口市佔率持續上升,包括家具、玩具、家用品等。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中國經濟學家Leah Fahy表示,「歷史上,隨著國家發展,勞動成本上升,往往會逐漸放棄生產這些商品。」
位於中國四川的雙勝新能源汽車公司所聘僱的焊工月薪最高可達1.5萬元人民幣(約6.45萬元台幣),而該公司添購了數十台卡諾普的焊接機器人取代焊工,把鋼材熔接在一起,成為電動三輪車的底盤。該公司副經理宋玲(Song Ling,音譯)表示,「每添置一台機器人,我們的勞動成本就能降低一半,效率也會提高。」在過去3年裡,雙勝已將大約一半的生產線自動化。該工廠如今正把售價約6000元人民幣的載貨三輪車與嘟嘟車(tuk-tuk)出口到東南亞、非洲以及美國市場。
卡諾普負責人李良軍說,「中國過去依靠13億人口和充足的廉價勞力,才獲得世界製造業強國的地位。」並補充,「但如今,中國則是以機器人勞力取代人類勞動力,維持其勞動力優勢。」中國機器人製造商拓斯達科技公司副總裁姜向前表示,最終機器人將會取代所有工廠工人,並直言,「整條生產線將不需要任何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