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示威怒火難歇!學者分析3關鍵
[NOWnews今日新聞] 印尼反政府示威抗議延燒全國,目前已造成6人死亡,民眾不滿國會議員薪資福利與房屋補貼過高等過於優渥待遇,加上外送員遭裝甲警車輾斃,加速抗議蔓延,儘管印尼總統普拉博沃宣布縮減議員福利,抗議怒火仍難止息。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分析事件的3條結構性因素,認為只靠漂亮數字無法改變人民對政治的信任。
翁履中表示,印尼的「紙上繁榮」與「街頭體感」的反差被攤在放大鏡下。根據印尼統計局公布第二季GDP年增5.12%,創兩年新高,但先前PMI及製造業就業走弱,與官方樂觀敘事出現落差;多位經濟學家與政策機構公開質疑數據一致性與編製方法,財長與政府高層則否認有任何政治操弄。
他提到,民眾訴求除了撤津貼、提高最低工資與控物價,更核心的是對「精英漠視」與「制度失靈」的憤怒。學生與民團組織因擔憂鎮壓,一度宣布延後雅加達集會,但地方仍有零星動員。
翁履中分析,這不是「國會津貼」單一事件引起的民怨,而是三條結構性裂縫同時對撞,經濟體感惡化、社會流動停滯、與對國家權力使用的正當性質疑。
第一,5%左右的GDP增速對印尼這種年輕且城市化快速的經濟體,早已不足以吸納新進勞力與創造向上流動,尤其在製造業外溢、紡織與中低技序列持續裁員之下,外送、臨工成為「最後的就業緩衝」。所以,一位年輕騎手的死亡,等同刺破了「穩定成長」敘事的保鮮膜,將看不見的結構性焦慮具象化成「公平與尊嚴」的訴求。
第二,當權力菁英在緊縮財政、要求人民勒緊褲帶時,卻維持或新增自身的高額福利,這是典型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在社群媒體時代成本更高、傳播更快、殺傷更強。
第三,治安維持與過度用力一線之隔;一旦國家暴力被視為「選擇性」或「為特權護航」,政權信任就會呈指數式流失,政策工具也隨之鈍化。
普拉博沃的「象徵性讓步 + 強力維穩」組合拳,短期內有助降溫,但結構性問題卻不可能那麼快消失。他提到,印尼學界其實有不同建議,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三個立刻可以著手的路線:
第一:建立可驗證的統計透明度與外部審議機制,避免「好看數字」與「壞掉體感」繼續脫鉤。
第二:找到有價值的產業,重新思考印尼產業發展方向,從原料出口拉到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出,否則全球價格一下行,外銷賺不夠多,只靠內需撐不住印尼的經濟。
第三:勞動市場從「脆弱就業」轉向「可持續就業」:職訓與技能升級要對準企業實際需求,社會保險要補上平台經濟的保障缺口。
最後,翁履中強調,印尼需要重新思考產業結構和社會財富分配問題,其實其他國家也同樣有這樣的挑戰!對於當代的國家來說,政府發表的數據要能被信任、權力要有所節制、對於不同意見要包容。否則,只靠「漂亮數字」,「樂觀語言」,甚至「戲劇演出」,都無法改變人民對政治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