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大對五失人員監控 維穩目的大過幫扶
(中央社台北2日電)外媒報導,中國加大對「五失人員」監控力度。成立2年的中共中央社會工作部努力深入基層,嘗試為他們解決生活問題的同時,也透過數據、監視器等強化對工作不穩定、生活挫敗人士的監視。
所謂「五失人員」,指投資失敗、生活失意、關係失和、心理失衡、精神失常的五類人員。
美媒華爾街日報中文網1日報導說,2023年新設立的中共中央社會工作部職能廣泛,會對弱勢的「五失人員」提供幫扶,但其首要目標是確保這些問題不會演變成對公共秩序的威脅。
該部門的一些高層官員是從國家安全和公安系統抽調而來,其地方辦公室也不乏由執法部門負責人直接管理或置於其監督之下。
中國社群平台小紅書上一名雲南用戶去年12月發布了一張截圖,內容似乎是某工作聊天群裡的一道指令;根據該截圖,有關部門要求各社區的黨支部書記篩查生活失意人員,核實其背景,並每半個月向上一級機構報送相關資訊。
根據地方政府和執法部門的網上指令,企業也被要求監控那些被認為遭遇生活挫折的人。
在北京等一些城市,社會工作部門的官員正利用大數據分析來評估居民需求和追蹤社會動向。一份政府項目招標書顯示,位於西北地區靈武市計劃利用人工智慧(AI)來處理居民問詢和監控公眾情緒。
中央社會工作部部長吳漢聖在一篇報紙評論中寫道,該部門正在尋求新方法,以在一個經歷快速而深刻變化的社會中緩解緊張局勢和維護穩定。他表示,目標是落實習近平關於「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構想。這裡指的是將毛澤東時代依靠普通民眾相互監督的社會控制方法現代化的計畫。
華盛頓的維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運營的平台異言網(China Dissent Monitor)紀錄顯示,中國去年的抗議活動明顯增多,主要源於經濟方面的不滿。過去一年發生的持刀傷人、汽車衝撞和其他襲擊事件的報導和警方通報,有時將行兇者描述為有經濟問題、心理健康問題或家庭關係緊張的人。
報導說,與美國和歐洲相比,中國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相對較少,在民眾失業或出現健康緊急狀況時提供的財政支持有限。
研究中國社會治理的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政治學講師史內普(Holly Snape)說,中國政府曾允許公民社會團體就社會和環境問題進行討論並提供一些解決方案。但習近平上台後大力打壓此類組織,對任何獨立於中共的公民行動都持懷疑態度。
史內普說,有觀點認為其背後是「一種深信只有中共才能將社會組織起來」的理念。
報導說,社會工作部的一個關注重點是中國約2億名零工勞動者,官方認為這個群體易受經濟衰退影響,也是日益增多的勞工騷亂的源頭。
這些勞動者通常收入低、工作不穩定、流動性高,不像工廠工人或國企員工那樣易於中共的監控。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蔡奇在去年11月表示,加強黨在這些群體中的存在是社會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注重在新興和快速成長的勞動者群體中的黨建工作。
一些地方政府正在設立社區空間,零工勞動者可以在那裡獲得飲水、托兒和手機充電等便利服務。這些站點類似於西藏和新疆地區的「便民」警務站,能在提供無線網路和急救包等便利設施的同時,進行監控並維持強大的安全存在。
東北遼寧省的一個地方社會工作部門表示,政府提供這些福利的同時,零工勞動者也被鼓勵成為兼職「網格員」,發揮他們作為「移動監視器」的作用,在異常情況預警和收集輿情。
報導說,一名北京博主(類似網紅)曾考慮接受「五失人員」標籤,認為政府可能會幫助他,但在得知有關部門正在監視這類人並將其視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後,他變得更為懷疑。他寫道:「這就是不解決問題,而去解決問題受害者」。(編輯:張淑伶/呂佳蓉)1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