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習近平「九三閱兵」的政治意圖
到目前為止,正式向中國「九三閱兵」提出抗議的,只有日本政府。日本共同社於2025年8月24日報導稱,日本政府已通過駐外使館向多國傳達立場,建議各國領導人避免出席,以免被中國主導的歷史觀綁架。
而俄羅斯媒體披露,在閱兵儀式上,站在習近平左右的是蒲亭與金正恩。這一安排意味深長:對烏克蘭和韓國而言,危害其國家安全的元首,竟成為中共閱兵的「至尊貴客」。不僅烏、韓兩國政府與人民,歐美文明世界亦視這三人為「邪惡軸心」代表,是危害世界和平的公敵。
回顧二戰與冷戰結束後,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破壞國際秩序的,首推朝鮮與俄羅斯。中共政權亦難辭其咎:它直接參與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俄羅斯則在冷戰後發動對烏克蘭等國的入侵。如今,這三個破壞戰後秩序的國家領導人齊聚天安門城樓,共同檢閱中共軍隊,號稱「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八十週年」,無疑是對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嘲諷。
由此可見,「九三閱兵」在對外上,是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挑釁,是對文明世界的公然對抗;而在對內層面,則有兩重意圖:其一,重塑威權。面對經濟與社會危機,習近平企圖藉閱兵向國民示威,為可能出現的大動盪預作軍管、戒嚴準備;其二,穩固軍中地位。近年來,習在軍中權威受挫,人馬遭大規模清洗,他急需藉閱兵來重申「黨指揮槍」,凸顯並鞏固其「核心至尊」地位。
一、習近平為何要違規閱兵
中共閱兵傳統主要集中於國慶(10月1日),如1949年開國大典、1984年鄧小平主持的國慶35周年閱兵等。習近平卻在2015年選擇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為主題舉辦閱兵,打破慣例。
2015年9月3日的天安門閱兵,是習近平上任後首次大型閱兵,動員約1.2萬名軍人、500多件裝備和近200架飛機,規模空前。習急於在2015年閱兵,原因在於2013年上台後,他藉反腐與軍改清除異己,急需鞏固在軍中的絕對權威。不同於鄧小平1979年藉對越戰爭樹立軍威,習無法輕啟戰端,遂以大閱兵來展示軍力、凝聚人心。
若循常規,他需等到2019年國慶才能合規舉辦大閱兵,但習急於塑造個人威權,只能選擇2015年的「抗戰勝利日」作為時機。這種「好大喜功」的行徑不僅激起軍內反感,加之習任意安插親信、快速提拔、藉反腐清洗異己,又推動軍區改戰區,導致軍隊結構混亂,引發廣泛不滿。習與張又俠為代表的軍方裂痕,已難以修補。
二、九三閱兵與「歷史正統性」的爭奪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投降書,翌日(9月3日)被國民政府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後改「軍人節」)。當時,國民政府在重慶舉行盛大慶祝活動,並在重慶、南京舉行小規模閱兵,藉此彰顯抗戰勝利的政治意義。1949年後,台灣延續「九三軍人節」,以紀念抗戰勝利,強化國民黨的歷史合法性。
反觀中共,1945至1949年間僅在解放區舉行小型集會,未有閱兵。1949年後,中共的閱兵重點集中在國慶,「九三」僅以座談、展覽等形式紀念。習近平2015年重啟「九三閱兵」,實際上是對國民黨抗戰話語權的挑戰,試圖強調中共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角色。
然而,歷史證據清楚表明:國民黨軍隊承擔了主要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而中共軍隊僅投入不足一成兵力,多從事游擊戰,甚至暗中與日軍勾連,借機擴張勢力(參見遠藤譽《毛澤東與日軍共謀的男人》)。國民黨22次大型會戰(如淞滬、武漢會戰)貢獻巨大,而中共「百團大戰」雖具象徵意義,實際規模與影響極為有限。習藉「九三閱兵」改寫歷史,難掩中共「正統性」的虛妄。
三、2025年閱兵的地緣政治與國內動機
1. 對外:挑動仇日情緒與地緣博弈
日本與美國、東南亞國家合作制衡中國在南海的擴張。中共則藉閱兵與文宣,刻意挑動仇日情緒,例如高調炒作「南京照相館」,欲讓民眾聚焦於80年前的日軍暴行,而忽視當下的國內危機。
然而,民眾卻將其惡搞為「江油照相館」「雄安照相館」,諷刺中共以國家機器欺壓人民。這正顯示民眾日益識破當局轉移視線的伎倆。
2. 對內:危機下的政治表演
2025年的閱兵,更像是習近平在國內外壓力下的「打雞血式」政治秀。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美國加大制裁,中美關係緊張。習企圖藉閱兵凝聚民心,但軍內因軍改與清洗早積壓怨氣,民眾則更關心經濟困境。宏大的閱兵場景,難掩現實矛盾。
3. 國際形象的雙面操作
對美國,中共宣傳「中美抗戰合作」,舉辦文化活動,塑造「和平守護者」形象;對日本,則強化敵對姿態。這種「一手軟、一手硬」的外交套路,國際社會早已見怪不怪,美日兩國政策不會因此動搖。
結語:從序曲到落幕的政治美學
2015年的九三閱兵,是習近平權威塑造的「序曲」;2025年的九三閱兵,則更像是一場掩蓋危機的「落幕」。兩次閱兵都以宏大的政治敘事為核心,意圖藉軍事展示與歷史改寫鞏固政權。
然而,這場耗費巨資的「閱兵秀」,除了滿足最高領導人的虛榮心,對民眾而言,不過是一場鬧劇。當國家資源被用來為「皇帝的新衣」鋪墊場景,閱兵的盛大氣象,越發顯得與百姓福祉無關。
作者》吳祚來 獨立學者 專欄作家,旅居美國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