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法院裁決限制IEEPA權限 川普全球性「對等關稅」計畫面臨重大挫折
簡單來說,總統只能在緊急狀態下用IEEPA做經濟制裁,但這次「徵收對等關稅」被法院認為本質上是為了課稅,所以應該屬於國會才能決定的範疇,總統無權單方面推動。
今年5月29日的時候,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由三名法官組成的合議庭作出裁決,認定《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並未賦予川普總統「不受限制的權力」,去透過行政命令徵收其近期推行的全球性及報復性關稅。而經過上訴後,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最新以7比4裁決,進一步推翻現任總統川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推行的大部分「互惠關稅」,理由是IEEPA並未授權總統徵收關稅,這屬於國會專屬的立法與課稅權。
川普則批評這是「高度政治化」的判決,並預測最高法院將推翻裁決。他的律師團隊主張,美國長期貿易逆差與芬太尼跨境問題構成「不尋常且重大威脅」,因此符合IEEPA的緊急授權。而法院則反駁指出,IEEPA不包含「tariff」或「duty」等字眼,明顯不涉及稅收授權,因此認定川普逾越總統權限。這意味著,若最高法院最終維持這項裁決,川普以IEEPA構建的全球性對等關稅將被全面推翻。
不過,法院允許這些關稅在10月中旬之前暫時維持,以便讓雙方能上訴至最高法院。
IEEPA的範圍怎麼認定?
IEEPA是一部美國1977年通過的法律,主要授權美國總統在國家緊急狀態下對外國進行經濟制裁,例如凍結資產或限制貿易。美國總統川普是第一位嘗試以IEEPA作為徵收關稅依據的總統,並針對多個國家(如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等)徵收所謂「互惠關稅」或以國安為由的關稅,但這一做法在美國國內引發了大量法律爭議與訴訟。
此次裁決源自民主黨州政府與中小企業的訴訟,他們認為川普的徵稅行為完全缺乏法律授權。若最高法院最終維持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的見解,將重挫川普依IEEPA推行的全球性關稅計畫,但不影響以其他法律依據所徵收的關稅。
簡單來說,總統只能在緊急狀態下用IEEPA做經濟制裁,但這次「徵收對等關稅」本質上仍是課稅,與緊急狀態較無關聯,因此被法院認為應該是屬於國會才能決定的範疇,總統無權單方面推動。
川普團隊另有Plan B
專家認為,川普政府早已預期敗訴,正準備以其他法律條文作為「Plan B」來延續部分關稅。據美國稅務基金會估算,如果川普的「互惠關稅」能持續到2026年,整體美國政府的關稅收入中,大約有七成會來自這些互惠關稅。如果法院最終認定它們違法並取消,將大幅削弱美國政府的關稅收入。
因此,川普政府早已備好另一套以「國家安全」為依據的關稅(例如對汽車、鋼鐵、鋁和銅),因為川普政府在汽車、鋼鐵、鋁和銅等領域所依據的不是 IEEPA,而是《貿易擴展法》第232條的「國家安全」條款。這條法律本身明文授權總統可因為國安理由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過去也曾被多屆政府使用過。由於這部分的法律依據不同,並不在本次法院判決的範圍內,因此這些關稅不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