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你不開心可能是腸子出問題!研究:每天吃這種水果,憂鬱風險降2成

健康2.0

更新於 10月31日11:07 • 發布於 11月01日16:00

情緒不好,問題可能不在心,而在腸。研究顯示,腸道製造九成血清素,菌相失衡不僅傷腸道,還會讓你情緒低落。腸道健康,其實也是心理健康的關鍵。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指出,腦腸軸(GBA)作為人體內的雙向溝通系統,不僅影響消化功能,更直接關乎我們的心理健康。研究發現,腸道製造約90%的血清素,這種「快樂荷爾蒙」對於情緒調節扮演關鍵角色。腸道菌群失衡可能導致血清素減少,進而引發焦慮與情緒低落,這突顯了維持腸道健康對心理狀態的重要性。

腸道微生物與血清素生成的關鍵連結

腸腦軸是連接腸道器官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複雜雙向通訊網絡,涵蓋神經、荷爾蒙和免疫機制。黃郁純表示,2025年韓國研究指出,人體約90%的血清素在腸道的腸嗜鉻細胞中合成,這過程需依賴色胺酸羥化酶1(TPH1)將色胺酸轉化為血清素。

腸道微生物產生的短鏈脂肪酸(SCFAs)能增強TPH1的表達,促進血清素合成。此外,這些短鏈脂肪酸還能調節迷走神經活動和血清素轉運體的表達,進一步強化腸腦軸連結。黃郁純解釋,腸道微生物愈豐富、短鏈脂肪酸產量愈多,血清素轉換就愈活躍,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也會相對減少。

益生菌補充有效改善情緒問題

2025年《NPJ心理健康研究》發表的研究為腸腦軸與情緒健康提供了新證據。研究團隊招募88名志願者進行實驗,一半參與者服用含9種常見細菌菌株的益生菌,另一半則服用安慰劑,持續4周。

研究結果指出,與安慰劑組相比,益生菌組的參與者報告的焦慮、壓力、疲勞或憂鬱等負面情緒明顯減少。黃郁純分析,補充益生菌不僅能培養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或幫助其恢復健康狀態,同時還能正面影響必需短鏈脂肪酸的產生。

腸道微生物不僅影響血清素的合成,還與多巴胺、GABA和麩胺酸等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有關,這些物質共同調節情緒和認知功能。透過益生菌的補充,可以增強腸道健康,進而提升整體心理狀態。

柑橘水果與憂鬱症風險的關聯

關於飲食與情緒健康的關係,2024年發表於《BMC Microbiome》的研究揭示一項令人驚訝的發現。黃郁純表示,研究發現食用柑橘類水果與憂鬱症風險之間存在獨特聯繫,每天攝取1份柑橘可能使憂鬱症風險降低約20%。

研究進一步指出,柑橘獨有的微生物名為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未罹患憂鬱症者的腸道中較為常見;這種細菌可能通過腸腦軸,減少發炎標記物來調節情緒。

黃郁純解釋,雖然這項研究並不是直接證明每天吃一個橘子就能改善心情,但它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也讓腦腸軸的概念得到進一步延伸。這些發現強調了特定食物對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影響,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可能影響心理健康。

生活壓力與腸道健康的平衡之道

黃郁純指出,現代生活充滿壓力,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加上社群媒體帶來的容貌焦慮、對金錢與聲量的渴望、社會議題引發的網路爭執,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負面情緒累積。

「有時候我們需要放鬆心情、走出戶外、接觸大自然,同時為腸道提供健康的飲食習慣。」黃郁純建議。減少加工食品攝取、增加蔬果攝入量,能為腸道微生物創造更健康的環境。健康的腸道會透過腦腸軸的連結,回饋給我們更好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黃郁純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她罹肝癌喝「1飲品」半年後腫瘤全消失!專家推:再加1物抗癌效果好

41歲張鈞甯從沒胖過 減肥菜單大公開,連營養師都說這招不會積脂肪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4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5

明天立冬!麻油雞、薑母鴨太燥熱 中醫揭「白蘿蔔是養生首選」

中天電視台
06

婦女額頭腫起來卻不痛不癢!朋友提醒才就醫 竟是「額部骨瘤」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