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想要煥然一新的親子溝通術?首先擺脫台灣父母常見的「烏鴉定律」破解心法舉例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31日06:53 • 發布於 10月31日06:53

在忙碌的生活中,親子對話往往被「我這樣做是為你好」的語氣掩蓋,真正想改變,不只是孩子的反應,而是父母用語與態度的轉換。讓我們從破解「烏鴉定律」開始,一起重啟親子溝通的新章。

什麼是「烏鴉定律」?

首先,閱讀故事中的隱喻,可以簡單理解烏鴉定律的內涵。「烏鴉定律」源自西方一則寓言,一隻烏鴉因為牠的叫聲被其他小動物疏遠,決定離開住的森林。鴿子問牠:「你為什麼要搬走?」烏鴉答:「這裡的人對我不好,他們嫌我的聲音太難聽。」鴿子想了想回說:「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聲音,不管你搬到哪裡,都不會受歡迎。」

由此,「烏鴉定律」被用來比喻,當一個人只專注於改變外部環境、責備他人,而不檢視自身,便難以真正改變處境。同時,烏鴉定律也提醒我們,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對方、不只是環境的條件,而是「我們自己對待人事物的方式」。

當父母的「你怎麼還沒…」變成烏鴉叫聲

父母責備而孩子防備

當父母習慣指出孩子的錯誤,或將孩子的行為歸因於「你總是這樣、你為什麼不早點如何」就像烏鴉在「叫聲」中期待被接納,卻忽略了聲音本身可能帶來的距離。結果孩子更乾脆閉嘴、退縮起來。

溝通變成單向命令

當父母主導「我要你這樣做、我為你好」的語氣,而不是傾聽孩子的心聲,親子對話易淪為指令與服從的關係,而非真實對話與理解。

孩子只感受被控制、被責備

若孩子常聽到「你怎麼還沒…」「你怎麼又…」這類語句,就可能內化為「我是沒用的、我總是錯的」,進而影響自信與親子信任。

親子關係成長受限

當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多在「你應該、你必須」的軌道上,而缺乏「我們怎麼一起」的討論與可能性,便可能錯失培養雙方自主、反思與共同成長的機會。

如何改善親子溝通跳脫烏鴉框架

從「你怎麼…」改為「我看到、我感覺」

當父母改用「我看到你這樣…我感覺…」來開啟話題,例如「我看到你放學回來比較沈默,我有點擔心」就比「你又怎麼這麼沈默?」更能邀請孩子開口。這樣的表述使孩子覺得父母是在關心,而非指責。

設立「共同思考」而不是「我說你做」的框架

例如「我們一起來想想,放學後你最想做什麼?你覺得我可以怎麼協助?」改變傳統上下指令的溝通模式,讓孩子成為參與者,也感受到父母願意傾聽與合作。

練習傾聽並暫緩反應

當孩子表達時,先停頓、確認「我聽到了你說的…」再回應。父母若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立刻判斷或解決方案,孩子更容易敞開心扉。從而避免「我只是在罵與在講道理」的烏鴉聲響。

建立正向互動的小習慣

每天固定時間做「兩分鐘回顧與一句讚賞」,例如晚餐後問孩子「今天有什麼讓你覺得自己很棒?」「我今天很欣賞你這樣做…」這樣的模式幫助彼此從錯誤修正轉向看見優勢,減少「你錯了與你沒做好」的互動。

父母先自我察覺,改變從我開始

父母可自問:「當我對孩子說話時,是在期待他改變?還是在邀請他理解?」理解自己也可能成為烏鴉,用聲音逼迫孩子,但真正有效的是用關係、連結與理解。所以願意檢視自己、調整語氣與態度,就是溝通轉向的開始。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珍惜孩子還黏著你的時光!如今動不動嫌你煩。媽媽曬七年前的信,感嘆落差太大!惹哭一堆媽媽

我的孩子是叛逆還是憂鬱症?醫教2點「辨識關鍵」家長都該學會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高鐵每天超過2千空位被浪費! 11/10新制「提早1小時搭車先換票」

自由電子報
02

健保補充保費挨轟 石崇良親上火線:改革是為了公平非「搶錢」

自由電子報
03

熬夜恐發生猝死!專家曝「4警訊」:許多人以為只是小毛病

鏡報
04

租屋養老遭拒!台中75歲長者「找40間租屋」全碰壁…房東聽年齡秒拒絕

三立新聞網
05

鳳凰颱風最快「下週一發海警」!北轉逼近台灣 氣象署:3地區下到發紫

三立新聞網
06

氣象署發布「中度磁暴」警示 明日5時起影響約33小時

台視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