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H20晶片被刁難是因他的「上癮論」?外媒揭北京變臉 黃仁勳陷兩難真相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一句「要讓中國對美國技術上癮」的公開發言,引發北京強烈反彈。根據《金融時報》披露,中國監管部門因此出手,要求科技巨頭暫停採購輝達(Nvidia)H20晶片,讓剛剛重啟生產線的輝達措手不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原本在北京受到熱烈歡迎,轉眼卻面臨市場急凍,凸顯中美科技角力下的企業兩難。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7月接受財經媒體訪問時,原本意在凸顯華府對中國晶片出口的戰略思維,卻因一句「要讓中國開發者對美國技術上癮」的評論,引發北京強烈不滿。《金融時報》21日披露,中國監管部門認為此番言論帶有「侮辱性」,隨即對輝達(Nvidia)的中國特供版H20晶片銷售祭出限制,讓剛剛獲得大量訂單的輝達陷入進退兩難。
中國監管部門出手
盧特尼克當時在CNBC受訪時直言,美國並不會出售「最好的、第二好的,甚至第三好的晶片給中國」,而是以次級產品讓中國企業使用,目的是讓開發者持續依賴美國生態系。此話傳回北京後,立即觸動政治敏感神經。
據《金融時報》引述多名知情人士說法,盧特尼克的發言促使中國網信辦、國家發改委及工信部等單位迅速行動,開始尋求限制中國科技企業採購H20晶片的方法。
結果不僅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科技巨頭暫緩下單,部分公司更大幅縮減採購計畫。更有消息人士指出,中國網信辦在發言後僅一週,就以「安全考量」為由,透過非正式通知,要求大型平台業者停止新增H20訂單。
黃仁勳北京受歡迎,轉眼卻變臉
尷尬的是,就在風暴爆發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7月造訪北京時,曾受到高規格接待。當時,中國企業熱烈下單,甚至讓輝達要求合作夥伴台積電重啟H20生產線。
然而短短一個月後,北京卻由監管單位出面「變臉」,不僅阻止新增訂單,甚至召見輝達高層,指控H20晶片存在「安全風險」,包含具備追蹤與遠端關閉功能。對此,輝達嚴正否認,強調產品僅用於商業用途,並無任何安全隱患。
中國本土晶片趁勢崛起
這場風波背後,折射出中美科技戰的角力。中國官方近年大力推動國產晶片替代,華為、寒武紀、地平線、 燧原科技、 壁仞科技、摩爾線程等中國本土公司也積極搶佔市場。尤其美國今年4月進一步限制輝達晶片出口後,更多中國企業開始測試並採用本土方案。
據《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直言,盧特尼克的「辱華」言論,給了監管部門「絕佳理由」,藉機推動中國企業更積極導入國產晶片。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中國自研晶片短期內難以完全取代輝達。雖然在AI「推理」任務上有一定進展,但若要支撐龐大的訓練需求,國產晶片仍難以全面滿足需求。即便官方計畫在2026年前大規模投資新產線,距離達成自主供應仍有不小差距。
部分業界人士則認為,中國企業縮減H20訂單,可能與市場預期有關。外傳輝達計畫在不久後推出基於最新Blackwell架構的中國特供版晶片,效能優於H20。若屬實,企業減單或許是為了「等新機」。
輝達的兩難
對輝達而言,H20晶片雖非軍用產品,也未涉政府基礎設施用途,但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角力,已讓它成為敏感焦點。輝達強調,允許中國商業用途採用美國晶片,對雙方都有利,「就像美國政府不會依賴中國晶片,中國政府也不會依賴美國晶片一樣。」
然而,從北京當局的強硬態度來看,即便輝達努力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也難免再次被夾在政治與市場之間。
盧特尼克一句「上癮論」的背後,不僅是美國對中國晶片政策的真實思維,更暴露了中美關係的敏感與脆弱。北京的反應,既是政治面子的維護,也是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的契機。
對輝達與黃仁勳而言,「上癮說」說明了再多的市場需求,也可能因政治風向瞬間蒸發。未來在中美對抗持續升溫的情況下,任何一句失言,都可能成為企業經營上的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