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ETF直直落,究竟還能不能買、繼續抱嗎?分析師曝不虧損的2種選擇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10年期美國公債利率近期又攀回4.5%,4月初股災時,債券價格一度創下新高,隨後又再度回落,讓許多投資人開始懷疑,投資債券不是很穩嗎?為什麼我買的債券ETF或基金,帳面一直虧損?
當債券殖利率上升、價格下跌時,許多投資人會以為自己賠錢了。但這其實只是帳面上的「未實現損失」,對於持有到期的投資人來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虧損。
尤其在投資個別債券的情況下,只要你有耐心等到債券到期日,當初個別債券約定的收益終究會實現。
這篇文章會分享為什麼債券報酬其實是可以預期的,也會解釋個別債券與債券基金的風險差異,最後談談債券該如何投資。
個別債券報酬是完全可預期的
假設你想買一張1年期的美國零息國庫券,年利率是4%,不考量交易手續費時,你透過券商或銀行帳戶用價格96.15美元買進這張面額100美元、1年後到期的國庫券,等同於你今天出借96.15美元(=($100/(1+4%)或 100/1.04)給美國政府,一年後政府會還你100美元,但如果你剛買完,市場利率就立刻升到5%,那會怎樣?
新發行的國庫券,現在只要95.24美元(=100/1.05)就能買到,殖利率更高;此時,你手上那張4%債券的價格就會下跌到相同水準。
這就是為什麼利率上升時,既有債券價格會下跌。
因為市場上新發行的債券提供了更高的報酬,舊債價格就必須調整來吸引買家。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賠了錢——原本用96.15美元買的債券,市價變成95.24美元,表面上虧了0.91美元。但這只是「帳面損失」,只有你當下賣掉、不再投資,這筆損失才會實現。
如果你把舊的4%債券賣掉,這筆錢再投資到新的5%國庫券,那麼一年後你一樣會拿回100美元。或者你乾脆不動它,持有原本的債券到期,一樣拿回100美元。無論怎麼選,只要你願意等,就能如期拿回本金與利息。
因此,投資個別債券時,只要你願意「抱牢」到最後到期日,就不會虧損。
從你買下債券那一刻起,名目報酬率就已經鎖定。如果不考慮信用風險(例如債務人違約),你一定會拿到合約上約定的本息。
回到剛剛的例子,即便市場利率怎麼震盪,你仍然可以拿到那4%。唯一的條件就是——別中途賣掉。
債券ETF或債券基金不一樣?你可能真的會虧損
如果你投資的是債券ETF或基金,而非單一債券,那麼情況就變複雜了。
債券ETF是一籃子債券的投資組合,這些債券的到期日、利率、條件都不同。當市場利率上升,ETF的淨值會下滑。如果這時你賣掉ETF,當然就會虧損。
但如果你持有該ETF一段時間,而且ETF經理人有持續把債券到期收到的資金再投入利率較高的新債券,那麼最終你仍可能賺到當初買進時的殖利率。
要進一步了解變化細節,必須先認識債券的「存續期間(duration)」。它是衡量債券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也可以粗略預估價格恢復的所需的時間。
舉例來說,一張存續期間為1的債券,當利率上升1%,價格大概會下跌1%;存續期間為5的債券,價格則可能下跌5%。這不只是帳面損失,也是你未來「回本」需要的時間。
可以到ETF發行公司查看債券ETF或基金的存續期間,像是下面這檔聯博的基金,其平均存續期間為3.57年。
圖1:聯博全球非投等債基金
圖片來源:聯博投信
如果用我們一開始的國庫券例子,存續期間如果為1,代表如果你轉手再投資,很快就能補回虧損。
債券ETF也是如此——一檔存續期間為1的ETF,當利率上升1%,淨值會下跌約1%;但只要持有1年,期間基金持續以較高利率再投資,那你大致可以回本。若存續期間是5,則需持有5年才可能回到原來水準,前提是這5年利率不再變化。
債券ETF的隱憂:沒有「到期日」
然而,債券ETF跟個別債券有個關鍵差異——它沒有「到期日」。
個別債券會隨著時間流逝,存續期間會自然縮短,因為個別債券終究會到期;但債券ETF會不斷調整投組,裡面的成分債券會到期也會持續購買新債,因此存續期間幾乎不會下降。
這意味著,只要你持有該債券ETF(或基金),每一天都在承受與當初相同的利率風險。
以上面聯博的全球非投等債基金舉例,存續期間為3.57年,接下來3.6年的市場利率都沒變,那你大概能賺到當初預期的殖利率8.39%。但如果持有第2年時,市場利率上升1%,你就會面臨3.57%的淨值下跌,且必須再持有至少3.57年才可能彌補損失。
也就是說,市場利率只要不斷上升,你在債券ETF或基金裡的損失就會一再發生,即便你很有耐心地持有多年也無法化解。
因為債券ETF的存續期間每天都在重設,等於你每天都重新曝露在風險之中。
另外,上面的存續期間的說明是以美國政府國庫券說明,其信用風險幾乎非常低,也就是美國政府不會倒債的意思,若你選擇單一公司債進行投資,則債券信評將反應其信用風險。
存續期間怎麼選?關鍵看利率方向與風險承受度
如果你認為市場利率接下來將升息,或者只是希望穩定領息、不想承受太大價格波動,那麼「短天期」會是比較穩健的選擇,像是5年、3年、1年甚至更短天期的公債或公司債,都能有效縮短投資組合的存續期間。這類債券波動小、到期快,讓資金調度更具彈性,較能因應升息時期的不確定性。
反過來說,若你判斷利率將進入降息循環,或是希望先鎖定長期收益、順勢賺取未來的資本利得,那麼就可以考慮拉長存續期間,配置像是10年、20年,甚至30年以上的美國公債或企業債。這類長天期債券一旦搭配利率下行,除了領息,更有機會因價格上揚而獲利,但天期越長,波動越大,基本上與股市的波動不相上下,不太具有避險的效果。
你以為「安全」的債券,其實沒那麼保守
這篇文章,是因為很多人誤解了債券和虧損的真正含義。撇開信用風險不談,債券其實就是一份合約,只要你願意等到到期,就能穩穩拿回當初約定的本息。
問題在於,很多人把債券當成一種「不會波動的安全資產」,這種想法在現在這個升息環境下特別危險。尤其當你投資的是長期債券或債券基金時,價格波動其實非常劇烈。
如果你真的想要穩健避險,應該選擇短期個別債券(像是短期美國國庫券)。這樣不但能更快拿回本金,就算利率變動,價格也不容易大幅下跌。萬一你真的必須提前賣出,損失也比較有限。
總之,如果你不想在債券上虧損,你有2個選項:買「短期債」,或「學會等待」。
延伸閱讀
▶面對股災也要處變不驚!不離開市場能得到什麼?驚人數字曝:高達2006%的累積報酬
▶從零開始買「債券ETF」》債券ETF是什麼?債券ETF殖利率不是配息率?
小檔案_理財W實驗室
理財W實驗室/黃御維 Wilson
我是一名證券分析師,任職證券相關產業,個人投資經驗超過9年,接觸過各種金融商品與投資工具,也遇過市場的大小風浪,我創立「理財W實驗室」是希望傳達更多正確的投資觀念與想法給你,希望你能因為的文章或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減少許多在投資路程的冤枉路。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