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努力抗癌,卻被「嘴破」擊倒......聚動分子用「可吞的口腔貼片」敲開全球醫材市場

創業小聚

更新於 04月22日08:38 • 發布於 04月22日08:00 • 賴冠伶

嘴破,或許只是許多人偶爾的小困擾。但對正在與癌症奮力搏鬥、接受化療或放療的病患而言,口腔內彷彿火山爆發、連吞嚥口水都如酷刑般的「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是足以摧毀生活品質,甚至打擊繼續治療心態的巨大夢魘。

正是這個長期被忽略的劇痛,催生了新創公司「聚動分子」,旗下針對口腔潰瘍設計的「口K繃」、「口合貼」等黏膜貼片,已成功取得台灣TFDA第一級醫材許可證,並進入藥局通路,開始在台北榮總等大型醫學中心推廣,為患者帶來不同以往的黏膜傷口解決方案。

這些貼片能直接黏附在濕潤的潰瘍傷口上,形成一道防護罩,有效舒緩傷口因接觸食物、口水或說話拉扯引發的劇痛,同時隔絕刺激、保護傷口,為黏膜創造有利的癒合環境。

如今,在台灣市場初步站穩後,聚動分子正積極尋求國際認證與拓展,目標要將這份「好好吃上一口飯」的可能,帶給全球更多有需要的病患。

這一切的起點,源於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廖時雍的切身之痛,「我自己就是個常嘴破的人,一直覺得市售口內膏效果很有限。」深入研究嘴破這個小困擾後,他發現癌症病患因治療引發的嚴重口內潰瘍,是一個巨大、痛苦且未被滿足的需求,「那不是一般的小破洞,而是整個嘴巴內壁可能都潰爛了,痛到無法進食、說話,嚴重影響治療意願和生活品質。」

看見了病患的無助與醫療上的缺口,創業的念頭逐漸清晰。廖時雍決心不再讓這個痛點被忽視,從零開始,將挑戰化為行動。

如何以生物黏著技術,鎖定修復商機?

臨床上,醫師們在全力對抗癌症的同時,面對化療引發的嚴重口腔黏膜炎,常感束手無策,多半僅能以止痛藥或效果有限的口內膏緩解症狀。

「病人需要信心去抗癌,但副作用卻可能先把他們擊垮。」廖時雍點出病患的困境。然而,要為口腔黏膜這個極度「濕潤」、需承受咀嚼和說話的「動態」拉扯、且傷口又極度「脆弱」的複雜環境開發有效的敷料,本身就是挑戰。

市面上針對乾燥皮膚設計的多數產品,一遇到口水或體液就容易失效脫落。聚動分子最終開發出核心的滲透式黏著技術,可作為黏膜傷口閉合、手術止血、藥物傳輸等應用。「就像無數微小的分子線往下鑽,能夠與組織表面緊密纏繞。」廖時雍解釋,透過特殊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微結構設計與製程控制,分子能穿透黏膜表面的水,讓傷口能維持數小時不受口水等污染,創造有利癒合的環境。

目前,聚動分子已將此核心技術成功商品化。用於口腔內的口K繃、以及類似口腔內用的人工皮口合貼,已取得台灣TFDA第一級醫材許可證,用於覆蓋潰瘍傷口,並已在藥局通路上架銷售。此外,團隊也開發出「液體劑型」敷料,塗抹後能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凝膠,更易於觸及喉嚨深處等貼片難以到達的區域,提供更全面的照護方案,此劑型目前正在申請台灣TFDA許可中。

不僅要黏得牢,還要能應對口腔內不斷變化的動態環境。「日本雖有小型嘴破貼片,但若應用於較大面積的潰瘍或牙科術後傷口,貼片就必須具備更好的延展性與彈性,才能順應咀嚼、說話時的拉扯而不脫落。」廖時雍解釋,團隊在材料選擇與結構設計上下足功夫,確保貼片在維持黏性的同時,也擁有足夠的延展性與回彈力。

更關鍵的還有敷料的移除方式。廖時雍指出,應用於脆弱的口腔黏膜或體內,撕除貼片會造成難以忍受的疼痛與二次傷害。因此,聚動分子選擇採用如玉米澱粉、小麥蛋白等可食用、可被身體吸收降解的植物性材料,讓敷料在完成保護任務後能自行溶解消失。

目前,聚動分子已將此核心技術成功商品化。用於口腔內的口K繃、以及類似口腔內用的人工皮口合貼,已取得台灣TFDA第一級醫材許可證,用於覆蓋潰瘍傷口,並已在藥局通路上架銷售。此外,團隊也開發出「液體劑型」敷料,塗抹後能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凝膠,更易於觸及喉嚨深處等貼片難以到達的區域,提供更全面的照護方案,此劑型目前正在申請台灣TFDA許可中。

聚動分子務實的市場策略:快速驗證、迭代前行

「雖然用了常見的材料,但如何精準調控比例與製程,才是真正的know-how。」廖時雍笑說,他很常用可口可樂的配方來比喻,雖然貼片成分為常見可食材料,但真正的關鍵在於製程,「除了製程還有運氣,我們也是試了幾百種配方才找到突破口。」

每一個創業故事,往往都始於一個深刻感受到的未被解決的痛點。對廖時雍而言,這個痛點再熟悉不過,這位畢業於清大醫工系、擁有材料科學研究所背景的創業者,起初也沒有想到要創業。然而,在研究所時期,他對學術界部分研究與實際應用間的距離感到些許倦怠,也開始尋求更能落地解決臨床問題的方向。

「沒錢、沒資源、沒人脈,更沒有工作經驗,那時候真的是邊做邊學,什麼都不懂。」廖時雍笑著說,那是一段充滿車庫精神的克難時光。在資源極度匱乏下,他和團隊埋首於數不清的配方調製與反覆試驗中,這段從零到一的過程,耗費了近2年時間,無數次的失敗與調整,才終於打磨出核心技術的雛形。

直到技術有了初步成果,他帶著原型接觸臨床醫師,尋求回饋與驗證。幸運的是,產品的潛力獲得了幾位醫師的認可與欣賞,他們成為了聚動分子最早的天使投資人,提供了寶貴的早期資金與臨床建議,讓團隊得以在2021年正式成立公司,邁向真正的商業化旅程。

一畢業即創業,甚至投入高門檻的醫材領域,就像一上場就直接選擇最難的關卡,過程充滿挑戰,甚至經歷數百次失敗,更常是各種加速器或培訓計畫中年紀最小的團隊,缺乏業界經驗是劣勢,但年輕也帶來優勢。「相較於其他前輩,我們更有空間去承擔風險。」廖時雍說,「即使產品真的不行,也還有時間去調整方向,或者真的不行也能果斷收手去找工作。」

不同於許多醫材新創一開始就挑戰高風險等級的植入式醫材、燒錢多年等待取證,聚動分子採取了更務實的策略。他們選擇風險等級相對較低的口腔黏膜炎應用作為首戰,快速在2023年取得台灣TFDA許可證。

「這是觀察許多醫療器材或藥物研發的同行朋友,所得來的經驗教訓。」廖時雍說,或許是見過許多醫材或新藥開發常耗費10年以上取證,上市後才發現不符市場需求。團隊決定先推出風險等級較低的產品,快速進入市場驗證,這個策略讓他們能更早進入臨床場域驗證產品、收集回饋。

取得許可證後,團隊花了近一年時間去接觸市場、給醫生試用、尋找合適的經銷夥伴。被醫生罵、被洗臉都是常態。

「但這讓我們更早知道市場要什麼,如何調整產品、教育市場,甚至怎麼跟醫院採購、經銷商打交道。」廖時雍笑說,但這種直接面對使用者和通路的回饋,卻也讓他們逐步將首款產品「口腔黏膜貼片」並成功進入藥局通路,2024年底已開始在台北榮總進行銷售推廣。

回首這段歷程,雖然一畢業即創業,並投入高門檻的醫材領域,就像一出新手村就直接挑戰最難的關卡,過程充滿挑戰,甚至經歷數百次失敗,更常是各種加速器或培訓計畫中年紀最小的團隊,缺乏業界經驗,但年輕也帶來優勢。

「相較於其他前輩,我們更有空間去承擔風險。」廖時雍說,「即使產品真的不行,也還有時間去調整方向,或者真的不行也能果斷收手去找工作。」

這種豁達跟彈性,也體現在聚動分子與通路夥伴的合作上,「跟經銷商討論定價或市場策略時,我們比較不會有太多堅持,會尊重他們的專業,『你們是專家,你們決定就好』。」廖時雍認為,經營公司本來就需要保持彈性,並勇於承擔被拒絕或失敗的風險。

放眼國際:目標美國FDA,鏈結全球資源

儘管在台灣市場初步取得斬獲,但聚動分子的目光早已投向全球舞台。為此,團隊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大展會與加速器計畫,將其視為敲開國際大門、鏈結全球資源的關鍵途徑。這包括入選國發會與美國柏克萊大學加速器的SPF計畫,還有日本知名加速器Plug and Play等。

這些國際經驗帶來的不僅是機會,更有深刻的文化衝擊與學習。廖時雍坦率地分享,這讓他體認到這種「強迫被丟到國外」的價值,包括在美國向投資人Pitch時,更強調故事性而非條列報告;被迫走出舒適圈,直接與當地新創、醫院和潛在合作夥伴接觸,「多認識了一些人,看到不同的做事方式,對我們來說就是寶貴的經驗累積。」

此外,積極參與展會也帶來實質收穫,更結識了後來重要的日本合作夥伴。目前,聚動分子已與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國家癌症中心等機構建立初步研究合作或溝通管道,並透過Plug and Play找到日本市場的合作顧問。

經歷了美、日市場的洗禮,團隊更清楚地認識到,缺乏當地法規的「入場券」,許多實質的商業合作都難以展開。

「很多時候談到最後,對方一句『你們還沒拿到許可證』,就難以再往下談。」廖時雍說,因此,今年最大的目標,就是取得美國FDA的醫材許可證。他如此堅定地強調,這不僅是技術的里程碑,更是打開全球市場、與國際大廠及經銷商展開深度合作的基石。為此,團隊目前正在進行首次對外募資,主要用於推動美國FDA取證、液體敷料產品上市及擴充初期產能。

從個人痛點出發再到步步為營打入醫療通路、鏈結國際資源,聚動分子展現了台灣年輕生醫新創的韌性。憑藉其獨特的濕性組織黏著技術,未來更有機會將其核心技術拓展至體內傷口處理、藥物傳遞等更廣闊的應用領域,在全球生醫市場開創新的可能性。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我們最常被問的是:「你們年紀好像都很輕?」 的確,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不過,我們也正因為年輕,保有極大的行動力與學習彈性,勇於挑戰傳統框架,快速迭代、快速落地、快速讓產品面對市場。這樣的特質也讓我們在產品開發與市場驗證上更有速度與創新力。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目前我們最需要的是醫療界關鍵意見領袖的連結與支持。來自臨床端的肯定不僅能幫助我們優化產品,也能加速市場與投資人的信任與採用。我們非常期待與更多資深醫界夥伴攜手合作,讓這個產品能真正幫助到需要的人。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創業最讓我們深刻體會的就是「專注」的重要。一開始,我們總會想接觸各種合作機會,希望拓展更多可能性。但走了一段路後發現,唯有聚焦在真正有潛力的核心路線上,並且把它做到極致,才能走得長遠。現在,我們更有紀律地選擇每一步,也更清楚我們團隊的核心是什麼。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取得台灣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進入連鎖藥局通路、產品獲第一家醫學中心指定採用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聚動分子(Moleculex)
成立時間:2021年
產品名稱:黏膜黏著膠帶MuCover® Tape、生物黏著劑MuCover® Glue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AI藥物開發成新趨勢!2024年生技、數位醫療、醫材3大領域的超新星是誰?
紐約也是大市場!為什麼TGA、EntreCamp創辦人說美東比矽谷更適合台灣新創
台日創投合作!台杉、Axil Capital共同成立生技基金,目標規模達60億元
數發部推動AI「算力池」:已推動88個AI模型落地,第一季入選新創比率達6成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高通峰會直擊!執行長阿蒙:6G商用裝置最早2028年問世,AI代理人將改寫手機角色

今周刊
02

Disney+從10月21日起調漲美國訂閱費 連4年漲價

路透社
03

打造星際之門 OpenAI、甲骨文、軟銀擬蓋5座資料中心

路透社
04

【專訪】Chainvestigate執行長陳采履:幣流分析不只是打詐工具,更是Web3時代信任的基礎!

Knowing
05

印度法院駁回馬斯克社群媒體X訴訟 網路監管機制有效

路透社
06

路透:川普25日將簽署TikTok協議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