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抗癌,卻被「嘴破」擊倒......聚動分子用「可吞的口腔貼片」敲開全球醫材市場
嘴破,或許只是許多人偶爾的小困擾。但對正在與癌症奮力搏鬥、接受化療或放療的病患而言,口腔內彷彿火山爆發、連吞嚥口水都如酷刑般的「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是足以摧毀生活品質,甚至打擊繼續治療心態的巨大夢魘。
正是這個長期被忽略的劇痛,催生了新創公司「聚動分子」,旗下針對口腔潰瘍設計的「口K繃」、「口合貼」等黏膜貼片,已成功取得台灣TFDA第一級醫材許可證,並進入藥局通路,開始在台北榮總等大型醫學中心推廣,為患者帶來不同以往的黏膜傷口解決方案。
這些貼片能直接黏附在濕潤的潰瘍傷口上,形成一道防護罩,有效舒緩傷口因接觸食物、口水或說話拉扯引發的劇痛,同時隔絕刺激、保護傷口,為黏膜創造有利的癒合環境。
如今,在台灣市場初步站穩後,聚動分子正積極尋求國際認證與拓展,目標要將這份「好好吃上一口飯」的可能,帶給全球更多有需要的病患。
這一切的起點,源於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廖時雍的切身之痛,「我自己就是個常嘴破的人,一直覺得市售口內膏效果很有限。」深入研究嘴破這個小困擾後,他發現癌症病患因治療引發的嚴重口內潰瘍,是一個巨大、痛苦且未被滿足的需求,「那不是一般的小破洞,而是整個嘴巴內壁可能都潰爛了,痛到無法進食、說話,嚴重影響治療意願和生活品質。」
看見了病患的無助與醫療上的缺口,創業的念頭逐漸清晰。廖時雍決心不再讓這個痛點被忽視,從零開始,將挑戰化為行動。
如何以生物黏著技術,鎖定修復商機?
臨床上,醫師們在全力對抗癌症的同時,面對化療引發的嚴重口腔黏膜炎,常感束手無策,多半僅能以止痛藥或效果有限的口內膏緩解症狀。
「病人需要信心去抗癌,但副作用卻可能先把他們擊垮。」廖時雍點出病患的困境。然而,要為口腔黏膜這個極度「濕潤」、需承受咀嚼和說話的「動態」拉扯、且傷口又極度「脆弱」的複雜環境開發有效的敷料,本身就是挑戰。
市面上針對乾燥皮膚設計的多數產品,一遇到口水或體液就容易失效脫落。聚動分子最終開發出核心的滲透式黏著技術,可作為黏膜傷口閉合、手術止血、藥物傳輸等應用。「就像無數微小的分子線往下鑽,能夠與組織表面緊密纏繞。」廖時雍解釋,透過特殊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的微結構設計與製程控制,分子能穿透黏膜表面的水,讓傷口能維持數小時不受口水等污染,創造有利癒合的環境。
不僅要黏得牢,還要能應對口腔內不斷變化的動態環境。「日本雖有小型嘴破貼片,但若應用於較大面積的潰瘍或牙科術後傷口,貼片就必須具備更好的延展性與彈性,才能順應咀嚼、說話時的拉扯而不脫落。」廖時雍解釋,團隊在材料選擇與結構設計上下足功夫,確保貼片在維持黏性的同時,也擁有足夠的延展性與回彈力。
更關鍵的還有敷料的移除方式。廖時雍指出,應用於脆弱的口腔黏膜或體內,撕除貼片會造成難以忍受的疼痛與二次傷害。因此,聚動分子選擇採用如玉米澱粉、小麥蛋白等可食用、可被身體吸收降解的植物性材料,讓敷料在完成保護任務後能自行溶解消失。
目前,聚動分子已將此核心技術成功商品化。用於口腔內的口K繃、以及類似口腔內用的人工皮口合貼,已取得台灣TFDA第一級醫材許可證,用於覆蓋潰瘍傷口,並已在藥局通路上架銷售。此外,團隊也開發出「液體劑型」敷料,塗抹後能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凝膠,更易於觸及喉嚨深處等貼片難以到達的區域,提供更全面的照護方案,此劑型目前正在申請台灣TFDA許可中。
聚動分子務實的市場策略:快速驗證、迭代前行
「雖然用了常見的材料,但如何精準調控比例與製程,才是真正的know-how。」廖時雍笑說,他很常用可口可樂的配方來比喻,雖然貼片成分為常見可食材料,但真正的關鍵在於製程,「除了製程還有運氣,我們也是試了幾百種配方才找到突破口。」
每一個創業故事,往往都始於一個深刻感受到的未被解決的痛點。對廖時雍而言,這個痛點再熟悉不過,這位畢業於清大醫工系、擁有材料科學研究所背景的創業者,起初也沒有想到要創業。然而,在研究所時期,他對學術界部分研究與實際應用間的距離感到些許倦怠,也開始尋求更能落地解決臨床問題的方向。
「沒錢、沒資源、沒人脈,更沒有工作經驗,那時候真的是邊做邊學,什麼都不懂。」廖時雍笑著說,那是一段充滿車庫精神的克難時光。在資源極度匱乏下,他和團隊埋首於數不清的配方調製與反覆試驗中,這段從零到一的過程,耗費了近2年時間,無數次的失敗與調整,才終於打磨出核心技術的雛形。
直到技術有了初步成果,他帶著原型接觸臨床醫師,尋求回饋與驗證。幸運的是,產品的潛力獲得了幾位醫師的認可與欣賞,他們成為了聚動分子最早的天使投資人,提供了寶貴的早期資金與臨床建議,讓團隊得以在2021年正式成立公司,邁向真正的商業化旅程。
不同於許多醫材新創一開始就挑戰高風險等級的植入式醫材、燒錢多年等待取證,聚動分子採取了更務實的策略。他們選擇風險等級相對較低的口腔黏膜炎應用作為首戰,快速在2023年取得台灣TFDA許可證。
「這是觀察許多醫療器材或藥物研發的同行朋友,所得來的經驗教訓。」廖時雍說,或許是見過許多醫材或新藥開發常耗費10年以上取證,上市後才發現不符市場需求。團隊決定先推出風險等級較低的產品,快速進入市場驗證,這個策略讓他們能更早進入臨床場域驗證產品、收集回饋。
取得許可證後,團隊花了近一年時間去接觸市場、給醫生試用、尋找合適的經銷夥伴。被醫生罵、被洗臉都是常態。
「但這讓我們更早知道市場要什麼,如何調整產品、教育市場,甚至怎麼跟醫院採購、經銷商打交道。」廖時雍笑說,但這種直接面對使用者和通路的回饋,卻也讓他們逐步將首款產品「口腔黏膜貼片」並成功進入藥局通路,2024年底已開始在台北榮總進行銷售推廣。
回首這段歷程,雖然一畢業即創業,並投入高門檻的醫材領域,就像一出新手村就直接挑戰最難的關卡,過程充滿挑戰,甚至經歷數百次失敗,更常是各種加速器或培訓計畫中年紀最小的團隊,缺乏業界經驗,但年輕也帶來優勢。
「相較於其他前輩,我們更有空間去承擔風險。」廖時雍說,「即使產品真的不行,也還有時間去調整方向,或者真的不行也能果斷收手去找工作。」
這種豁達跟彈性,也體現在聚動分子與通路夥伴的合作上,「跟經銷商討論定價或市場策略時,我們比較不會有太多堅持,會尊重他們的專業,『你們是專家,你們決定就好』。」廖時雍認為,經營公司本來就需要保持彈性,並勇於承擔被拒絕或失敗的風險。
放眼國際:目標美國FDA,鏈結全球資源
儘管在台灣市場初步取得斬獲,但聚動分子的目光早已投向全球舞台。為此,團隊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大展會與加速器計畫,將其視為敲開國際大門、鏈結全球資源的關鍵途徑。這包括入選國發會與美國柏克萊大學加速器的SPF計畫,還有日本知名加速器Plug and Play等。
這些國際經驗帶來的不僅是機會,更有深刻的文化衝擊與學習。廖時雍坦率地分享,這讓他體認到這種「強迫被丟到國外」的價值,包括在美國向投資人Pitch時,更強調故事性而非條列報告;被迫走出舒適圈,直接與當地新創、醫院和潛在合作夥伴接觸,「多認識了一些人,看到不同的做事方式,對我們來說就是寶貴的經驗累積。」
此外,積極參與展會也帶來實質收穫,更結識了後來重要的日本合作夥伴。目前,聚動分子已與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國家癌症中心等機構建立初步研究合作或溝通管道,並透過Plug and Play找到日本市場的合作顧問。
經歷了美、日市場的洗禮,團隊更清楚地認識到,缺乏當地法規的「入場券」,許多實質的商業合作都難以展開。
「很多時候談到最後,對方一句『你們還沒拿到許可證』,就難以再往下談。」廖時雍說,因此,今年最大的目標,就是取得美國FDA的醫材許可證。他如此堅定地強調,這不僅是技術的里程碑,更是打開全球市場、與國際大廠及經銷商展開深度合作的基石。為此,團隊目前正在進行首次對外募資,主要用於推動美國FDA取證、液體敷料產品上市及擴充初期產能。
從個人痛點出發再到步步為營打入醫療通路、鏈結國際資源,聚動分子展現了台灣年輕生醫新創的韌性。憑藉其獨特的濕性組織黏著技術,未來更有機會將其核心技術拓展至體內傷口處理、藥物傳遞等更廣闊的應用領域,在全球生醫市場開創新的可能性。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我們最常被問的是:「你們年紀好像都很輕?」 的確,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不過,我們也正因為年輕,保有極大的行動力與學習彈性,勇於挑戰傳統框架,快速迭代、快速落地、快速讓產品面對市場。這樣的特質也讓我們在產品開發與市場驗證上更有速度與創新力。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目前我們最需要的是醫療界關鍵意見領袖的連結與支持。來自臨床端的肯定不僅能幫助我們優化產品,也能加速市場與投資人的信任與採用。我們非常期待與更多資深醫界夥伴攜手合作,讓這個產品能真正幫助到需要的人。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創業最讓我們深刻體會的就是「專注」的重要。一開始,我們總會想接觸各種合作機會,希望拓展更多可能性。但走了一段路後發現,唯有聚焦在真正有潛力的核心路線上,並且把它做到極致,才能走得長遠。現在,我們更有紀律地選擇每一步,也更清楚我們團隊的核心是什麼。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取得台灣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進入連鎖藥局通路、產品獲第一家醫學中心指定採用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聚動分子(Moleculex)
成立時間:2021年
產品名稱:黏膜黏著膠帶MuCover® Tape、生物黏著劑MuCover® Glue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AI藥物開發成新趨勢!2024年生技、數位醫療、醫材3大領域的超新星是誰?
紐約也是大市場!為什麼TGA、EntreCamp創辦人說美東比矽谷更適合台灣新創
台日創投合作!台杉、Axil Capital共同成立生技基金,目標規模達60億元
數發部推動AI「算力池」:已推動88個AI模型落地,第一季入選新創比率達6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