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念念有慈會客室:堅持是自我培養最好的方式 抽象畫家霍剛的家與日常

旅讀

發布於 10月13日12:00 • 文_ 張亞慈/ 旅讀 圖_ 陳育陞/ 旅讀、采泥藝術

93歲的藝術家霍剛,笑起來像個純真的孩子。打開黑膠唱盤,巴哈的樂聲在屋中流轉,他靠著椅背,眼神穿越時間,彷彿又回到當年仍在米蘭冒險的日子。那時前路未明,唯一確定的,是對藝術不變的熱愛。

霍剛小檔案

台灣第一代抽象藝術畫家,生於南京,祖父霍銳是知名書法家,1957年與李元佳、蕭勤等七位畫友成立東方畫會,是八大響馬之一,也是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949年隨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師生來台,1951年進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後來師承李仲生,教觀念,不教技巧,鼓勵學生「看」與「找」,看物像的全貌,找物體的關鍵。霍剛深受其師影響,運用此精神將東西方藝術融合並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如今,霍剛住在台北,心裡比任何時期都要安定,這個充滿音樂與畫作的家彷彿為他量身打造,寧靜、真實,滿是記憶與光。霍剛在米蘭獨立生活逾50年,直到2014年才落葉歸根返台並結婚。當時他將四百箱畫作、唱片與生活物品從義大利運回台灣,「把所有記憶都帶回來了。」他笑著說:「現在的台灣什麼都好。」習慣自己搭捷運,拿著悠遊卡往返圖書館與醫院;只要身體許可,仍持續國際巡迴展覽。他說,現在最大的願望,是身體健康,能繼續畫畫。

1932年出生於南京,霍剛是東方抽象藝術的開創者之一。他的創作足跡橫跨南京、台灣與義大利米蘭,一生由東方哲學滋養、又與西方現代藝術並行。他說自己畫畫可以分成四個階段,「每一段都經過動盪、不確定與等待。」但仍堅持下來,也都留下了堅固的痕跡與被仰望的形狀。

繪畫四階段 從南京開始

「我祖父是書法家,從小我就在旁邊看他寫,耳濡目染,那是我第一個階段。」他回憶道,那時南京戰事不斷,天天有飛機轟炸,學校也上不成,「第一次上學只上了一個月,後來天天轟炸。」他躲在家裡畫畫,畫自己看到的菜市場、廟裡的神像,那是幼時的記憶,奶奶帶他去逛南京菜市場,「有一尊四大金剛,我最記得那雙怒目的眼睛。又怕又想看,那些紅紅綠綠的顏色,對我刺激很大。」

第二個階段,是寫實與比例的訓練。他說自己後來進入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有一位啟蒙老師俞士銓教他「倍數比例」,讓他第一次知道什麼是寫真與繪畫的結構。這段時間,是他對西方寫生建立觀念的起點。

「我1949年到台灣,1951年進省立台北師範藝術科,一開始那個老師還跟我說『你現在改行還來得及』,我當時不服氣,後來過了很多年才體會他講的話,學藝術真的很艱苦。」

直到第三階段,他遇見現代藝術先鋒李仲生老師,開始轉向直觀創作。「他不講技巧,只講感覺,慢慢引導我進入現代繪畫。」這個階段,他開始接觸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透過不斷臨摹與實驗,探索自己真正的語言。

而第四階段,則是霍剛最具代表性的幾何抽象與極簡風格。他將過去對線條、色塊與空間感的理解轉化為結構性的畫面,畫面中沒有多餘的敘事與情緒,只留下最純粹的形式與秩序。「幾何抽象是有建築性的,是知性的東西,就像音樂,畫裡有一點豎琴的感覺,是有節奏、有結構的。」

「繪畫是一種知識性的東西,沒有知識是沒辦法做的。一定要研究,要讀,多看,要累積。」他說自己經常到圖書館查資料、找書、看報紙,遇見認同的觀念,便反覆琢磨,深度學習。他將閱讀與思考視為創作的必要基礎,像呼吸一樣自然。

音樂也是他創作的養分。朋友笑他創作現代藝術卻喜歡聽古典的巴哈和莫札特,霍剛說,「在音樂中,我可以得到一種意想不到的寧靜和創作力。」所以不僅音樂的收藏豐富,有時候會因為一張不可多得的唱片,特地飄洋過海去尋找。最近因為家裡空間實在被唱片堆滿,才割愛一千多張出去。

霍剛〈抽象2024-003〉100×100 公分,油彩、畫布 2024 ©采泥藝術
霍剛〈抽象2024-001〉200×100 公分×2,油彩、畫布 2024 ©采泥藝術

堅持是自我培養最好的方式

訪談過程中,霍剛不只一次提醒,「一定要為自己熱愛的事物堅持下去。」他認為,許多人在三心二意、容易放棄中度過一生,很可惜。但,在堅持之前要先找到自己的興趣,透過探索,反覆觀察來尋找,一旦發現不對勁,就趕緊轉身。他舉自身為例,在台灣的時期,他會主動去找刊物上看到的老師拜師求學,但曾經發現過不適合的老師,就趕緊離開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老師。

繪畫這條路上,他並不順遂,首先是缺錢,然後是缺機會。來台後,他有三份薪水,主業是巡迴台灣輔導兩百多個學校的美術輔導員,除了月薪還有出差費和稿費;動念出國之際,卻沒有獲選西班牙的獎學金,出國資金仍然不夠;好不容易在東方畫會畫友及朋友的幫助下標會,勉強湊足出國資金,卻沒想到巴黎不發簽證給他……

最後,霍剛去了米蘭,當時全世界第二大藝術之都。

霍剛認為人一定要為自己熱愛的事物堅持下去

起步晚 仍穩健實現夢想

到米蘭那年,霍剛已經33歲。他說,「我的人生比一般人晚起步,但無妨,就算洗汽車擦鞋子都可以,只要可以留下來。」這是一段冒險的歷程,他用東方的老莊思維來解釋自己當年樂天知命的想法,總是覺得天無絕人之路。

最初,為了透過賣畫得到起步的收入,即使畫商用十分之一的低價收購,霍剛也只好接受。所幸,霍剛在米蘭也遇到許多善緣:有惜才的朋友總藉飯局為由,向他買畫;還有一位向他買畫的義大利女士,其夫婿就是知名的抽象畫家。

賣畫之外,霍剛也教書。長年以來喜歡收集資料的好習慣,為他培養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剛好是當地所欠缺的,促成他後來到米蘭的大學教中國書法和中國建築。

直到50歲,買了一間四個房間的房子,生活逐漸邁向穩定;後來他更找到真愛,83歲與萬義曄女士結婚搬回台灣,人生倒吃甘蔗。

「除了堅持,還要找到自己的獨特性,不要隨波逐流。」以冷抽象聞名於世的霍剛,近年拍賣市場上畫價一直穩定攀高,香港藝文策略創辦人郭東杰(Felix Kwok)形容:「自2018年以來,霍剛在國際拍賣市場的表現穩步上揚,以香港為基地建立起廣泛的嶄新藏家網絡,包括台灣、香港、北京、上海、印尼等地,對霍剛作品持續關注,當中香港藏家追逐其重要作品尤為殷切,藏家平均年齡亦有年輕化趨勢,顯示霍剛在更生迭代的市場發展中,吸引力歷久彌新,其拍賣紀錄一直呈現持續刷新的趨勢,至今位於215萬港幣(約28萬美元),依然充滿潛力,未來可期。」

如今已邁入晚年的霍剛,畫風愈加純粹,色彩柔和、構圖安定,透露出一種世間少有的清明與沉靜。他說:「人一定要一輩子為自己喜愛的事物堅持下去。」這句話,不只是他的藝術信仰,也是他對人生的深刻見證。

霍剛的作品以冷抽象聞名 ©采泥藝術
每支畫筆都是霍剛藝術路上的戰友與見證者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張家界:野境天坑.土苗古寨.邊城尋翠翠》2025年10月號164期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ITF旅展首日!15人親友團揪玩這國家  一眨眼「330萬團費」刷下去了

三立新聞網
02

ITF旅展優惠一次看!機票免費拿、吃到飽買1送1 業者喊出4天破億

壹蘋新聞網
03

8家超萌聯名飲品甜點!Care Bears、史努比、LABUBU,今年秋冬就是要療癒

造咖
04

九州最「療癒」的秋天在大分,3種全新玩法:湯布院騎馬+九州偶來步道+別府300年湯花工藝

旅讀
05

速食7家秋冬新品!麥當勞「炸蝦天婦羅」回歸必嚐、必勝客人氣王升級

造咖
06

2025旅展優惠一篇看: ITF旅展、雙11、JR東日本、環球影城買一送一…

TRAVELER Luxe旅人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