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颱風登山奪兩命,8歲孫奇蹟生還!阿公與女山友全身浸溼失溫,昏迷前盡全力做2事護孫……他們用生命提醒我們親子登山的6堂課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小時前 • 發布於 1小時前

8 月中旬,颱風「楊柳」襲台,帶來強風豪雨。南投縣信義鄉可樂可樂安山,卻發生一起令人鼻酸的山難。70 歲陳姓資深嚮導,帶著 8 歲孫子及 63 歲女義消詹女士,挑戰中央山脈「南三段」縱走十天行程。不料暴雨侵襲,帳篷破損滲水,兩位大人因失溫相繼昏迷,最終不幸罹難。

阿公與女山友鞋底浸溼,孫子全身乾燥還有存糧

山難

(畫面翻攝自/中央通訊社)

奇蹟的是,年僅 8 歲的孫子卻安然生還。搜救人員抵達時,儘管阿公和女山友連鞋底都浸水全溼,但孫子全身幾乎乾爽,隨身還有少量食物,沒有嚴重失溫。救難隊研判,正是阿公與女山友在生命最後時刻,用盡全力護住孩子,才讓他逃過死劫。

這起悲劇,除了令人心碎,也帶來深刻省思。再豐富的經驗,也難以抗衡極端氣候;再堅強的意志,也需要懂得適時退讓。更重要的是,這段故事傳遞出一份沉重卻珍貴的訊息:生命教育,從親子間的守護開始。

山難提醒親子登山6堂生命課

以下,我們從這場山難中,整理出 6 堂生命課,提醒所有熱愛山林與親子探索自然的家庭。

登山

第 1 課:颱風季,撤退比前進更重要

登山專家指出,即便是擁有「百岳三輪」的嚮導與「特搜義消」的資深山友,在颱風季帶著 8 歲孩童挑戰南三段,本身就存在風險。南三段縱走全長逾百公里,被視為「終極縱走路線」,耗時長、路程險惡,一旦遇上天候劇變,撤退空間有限。

這起事件提醒我們,颱風季不宜登山。行前評估時,若氣象預報已有颱風或豪雨警訊,就應暫緩行程。撤退並非懦弱,而是保命的智慧。

第 2 課:失溫比缺糧更致命(333 原則)

山林中最常見的危機不是「餓死」,而是「失溫」。
「333 原則」告訴我們:

  • 失溫可在 3 小時 內奪命

  • 缺水能勉強存活 3 天

  • 缺糧甚至可支撐 3 週

帳篷破損後,兩位大人長時間受寒,導致失溫倒下。對比之下,阿公與山友努力保持孫子乾爽,正是避免失溫的關鍵。

提醒: 父母帶孩子登山時,務必隨身攜帶保暖毯、緊急避難袋,哪怕只是短程健行,也能在突發狀況時救命。

第 3 課:裝備防水與分層穿著是生命線

「棉殺人」是登山圈的警語。棉質衣物一旦淋濕,會快速帶走體熱,加速失溫。因此,正確的穿著是登山保命的第一步:

  • 內層:排汗衣,將汗水帶離皮膚

  • 中層:保暖材質,如羊毛或化纖衣物

  • 外層:防水透氣外套,隔絕風雨

此外,備用衣物必須使用防水袋包好,才能在突發狀況時換上乾衣服。別忘了頭部與四肢的保護,保暖帽、手套、襪子都不可缺。

這起事件的生還男童,能保持乾燥,很可能是兩位長輩犧牲自己,將乾衣物與遮蔽優先給了他。

第 4 課:熱量補給與保暖飲品不可忽略

登山是一項高耗能活動,持續補充熱量才能避免失溫惡化。隨身攜帶高熱量小食(巧克力、能量棒、糖果)是必要準備;同時,保溫瓶熱水不僅能解渴,更能在休息時快速補充體溫。

專家提醒:切勿喝冰冷溪水,會帶走體熱、加速失溫。若能在山上準備熱飲,不只是舒緩疲勞,更是挽救生命的關鍵。

第 5 課:通訊裝備與留守人制度不可鬆懈

這次事件中,幸好男童記得阿公曾打電話的位置,才成功報案。但若無訊號,單靠手機是無法保證安全的。

專家建議:

  • 隊伍應攜帶 衛星電話或 GPS 救援器

  • 出發前,必須指定 留守人,清楚知曉行程與回報時間

  • 若颱風或豪雨來襲,留守人應在失聯第一時間通報,而非被動等待

在山林中,即時通報往往是縮短救援時間的唯一關鍵。

第 6 課:親子登山,先教孩子面對風險

最令人動容的,是阿公在生命最後時刻,依然護著孫子。搜救隊抵達時,男童全身保持乾燥,還隨身留有少量食物。據研判,這些都是阿公與山友在昏迷前,刻意為孩子準備好的「生存條件」。

更難得的是,當阿公與女山友失溫倒下時,8 歲男童並未慌亂,而是憑記憶走到阿公曾打電話的稜線,冷靜撥打 112 報案求援。當搜救人員趕抵,他甚至能獨自站立在風雨中的稜線上,並帶隊回到營地。這份冷靜與勇敢,不僅來自長輩的守護,也反映出阿公長年帶他登山的教育。

對父母而言,親子登山不只是體能訓練,更是一場風險教育:

  • 教孩子認識 STOP 原則(Stop 停下、Think 思考、Observe 觀察、Plan 計畫)

  • 隨身攜帶 哨子,學會吹「三短音」求救

  • 若迷路或遇險,要懂得 留在原地等待救援

  • 平時在家就能進行模擬演練,培養孩子在危機中保持冷靜

這些小小的準備,正是讓孩子能在山難中奇蹟生還的關鍵。

平安回家,才是最美的風景

這場山難,奪走兩條寶貴的生命,也留下阿公用盡最後力氣守護孫子的傳奇。它不只是一次登山事故,更是一堂沉重的生命課。

從颱風季撤退的智慧,到失溫防範、裝備準備,再到親子風險教育,每一課都提醒我們:親近山林的美好,必須以謹慎與尊重為前提。畢竟登山的終點,不是制霸多少高峰,而是「一家人平安回家」。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全台18條最受歡迎、可當天往返步道一次看

登山遇到八腳怪死咬不放?八腳怪是什麼?案例多!急診醫師呼籲不要隨便拔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資源回收撇步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接連風災重擊嘉義瓜果溫室──政府重建補助創新高,為何復耕之路仍迢遙?

報導者
02

售價比標價貴! 消保處稽查抓全聯2家、家樂福1家

自由電子報
03

快訊》強降雨來了!氣象署:12縣市大雨特報

新頭殼
04

百萬租金白繳10年!行天宮「不老麻糬」遭判撤離原址 店家回應了

鏡週刊
05

遭女子冒名詐騙 羅一鈞三點澄清:我字沒那麼醜!不喬床、不認識黃冠禎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強化師資專業發展 教育部建置資源整合平臺

青年日報

颱風玲玲最快今晚生成 對臺灣沒有影響

青年日報

視障癌童桃園展開圓夢之旅 伊甸基金會讓她人生最後一哩路不留遺憾

中華日報

台南東北扶輪社結合企業捐40萬 助77名弱勢學童安心就學

中華日報

「性平咖啡吧鶯式下午茶」 北鶯社區培力中高齡婦女沖泡出精采人生

台灣好新聞

桃園婦幼局開設「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 可拿國籍歸化認證時數

中華日報

南市醫推動「高齡友善社區計畫」 頌缽課程健康療癒受好評

台灣好新聞

教育部第13屆防災校園評選 南市榮獲卓越點燈獎

台灣好新聞

台64下匝道接中和中正路內側車道 試辦開放右轉建康路滾動式檢討改善

台灣好新聞

睽違10年 明華園戲劇總團再現金門演《貓神》

青年日報

廬山溫泉區廢止13年!仍有3業者偷營業 南投縣府回應了

新頭殼

高雄鴨肉飯名店…拒收「5個一元硬幣」被洗1星!老闆無奈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台中大停水警報!近30萬受影響用戶區域一次看! 停水最高達36小時

民視新聞網

晨曦中的最美邂逅 8/19水星西大距伴鬼宿星團

青年日報

「鷸蚌相爭」真實上演!捕鱔師傅砸蚌救鳥挨轟 本人親回:我沒得利

CTWANT

嘉市港坪運動公園再造計畫啟動 明年10月啟用

青年日報

16縣市豪大雨特報!大雷雨轟雙北 各地雨勢預計時間一次看

CTWANT

雄中校友會捐書助學 累積贈書逾5萬3000本6760位家扶兒受惠

台灣好新聞

「客」骨銘心「童」舟共濟 客家童軍聯團齊聚新北

台灣好新聞

中和瓦磘溝綠意盎然 烏魚現蹤城市奇蹟

台灣好新聞

〈中華副刊〉 華副書訊

中華日報

遭冒名喬病床! 羅一鈞:我簽名沒那麼醜「已報案」

中廣新聞網

中央社首辦新聞營 胡婉玲對談年輕學子激新聞火花

中央通訊社

桃園運具低碳聯盟成軍 蘇俊賓:公私協力前瞻布局加速交通運具淨零轉型

台灣好新聞

南市行道樹、公園傾倒樹木2萬餘棵 全部完成清理恢復市容

台灣好新聞

十三行博物館臺語暑期營隊 深入考古遺址親手挖掘歷史

台灣好新聞

量子未來啟動 中原大學與新北市教育局合作培育量子應用人才

中華日報

迎接潮臺北盛大展開 「潮!專車」免費搭乘暢遊

青年日報

急診壅塞惡化!全年待床恐破30萬人次 醫界笑稱:插管不如通水管

台視

114年度桃園市新住民生活適應輔導班 現正招生中

台灣好新聞

消防署視察新北備役役男訓練 建構韌性城市

台灣好新聞

螞蟻、蟑螂大軍全滅!專家曝「實用5招」 一票網讚:真的很有效

TVBS

鐵軌上放天燈遭檢舉「罰1萬」 網紅公開道歉惹議!新北市、觀光署回應了

鏡週刊

「中秋團圓 庇護同行」好禮起跑 新北籲企業支持採購共享美好

台灣好新聞

雨勢升級雨區擴大!16縣市豪大雨特報 恐一路下到晚上

聯合新聞網

大量烏魚現蹤!瓦磘溝從臭水溝到生態綠廊的城市奇蹟

觀傳媒

芥菜種會南區習藝所高雄啟用 強化技能培訓助弱勢者脫貧自立

台灣好新聞

十三行博物館臺語暑期營隊 化身一日考古學家!

觀傳媒

新北庇護工場走秀推廣中秋新品禮盒 呼籲企業、民眾踴躍訂購

觀傳媒

熱斃!高雄苓雅區大停電 連交通號誌也停擺

自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