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Bolt插旗台灣!Uber、Lyft坐穩北美雙雄、Grab已成東南亞巨獸⋯⋯一次盤點全球叫車平台戰況

數位時代

更新於 09月25日08:12 • 發布於 09月24日17:40

Bolt帶著其歐洲、非洲甚至泰國市場的成功經驗登陸台灣,但是Bolt並不以單純的「叫車平台」看待自己。

其實叫車服務發展至今,許多業者都已經重新定位了自己——無論是從滑板車到出租車的全出行服務,還是包辦生活大小事的「超級App」,各有不同。

自2009年於舊金山推出手機叫車服務以來,Uber引領了全球叫車服務的革命,不僅改變了人們叫車的方式,也帶動共享經濟平台的興起。

這股浪潮從北美迅速蔓延到歐洲、亞洲與其他地區,促使滴滴出行、Bolt、Grab、Gojek等在地玩家相繼崛起,形成全球性的產業變革。

那這些巨頭們現在的市場表現如何了?

北美雙雄:Uber vs Lyft

Uber跨足多元運送服務,坐穩巨頭位置

北美市場由Uber和Lyft主導,但兩者的策略與市場地位已出現顯著差異。

Uber憑藉其多元化擴張策略,成功鞏固了市場龍頭地位。除了核心的叫車業務,Uber積極拓展至餐飲外送(Uber Eats)、生鮮雜貨、酒類配送乃至包裹快遞等多個領域,並推出Uber One會員制綑綁所有服務,深化用戶黏著度,也已經在2023年實現首次年度營運獲利。

Uber多元化策略進行擴張。

相較之下,Lyft更專注於叫車本業,雖也嘗試與Olo合作進入餐飲外送的最後一哩路,但規模和影響力遠不及Uber,因此Lyft較為單一的營收來源成為潛在風險。

Lyft相對專注在叫車服務,卻也有營運風險。

其中一個數字可以看出雙方營運能力與獲利能力的差距: 消費者在Uber平台上的月均消費為107美元,而Lyft則只有95美元 ,這反映出Uber生態系能從單一用戶身上創造更高的價值。

市場表現方面,根據《Bloomberg Second Measure》,截至2024年3月為止Uber佔據了美國約76%的叫車市場佔比,營業額也已超越疫情前水準,截至2025年6月30日為止,Uber第二季營收年增18%來到127億美元,多元化的策略和規模經濟正帶來回報。

至於Lyft,到目前為止銷售額都尚未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Uber已經與Waymo合作在鳳凰城測試自駕車叫車與外送服務,似乎正在佈局「下一個世代的叫車服務」。

東南亞的超級App:Grab vs Gojek

巨獸們的你追我趕

東南亞市場的競爭早已超越單純的叫車服務,演變成「超級App」的生態系戰爭,由Grab和Gojek主導。

Grab的策略核心是「廣泛的垂直整合與深度在地化」。從叫車服務起家,Grab已擴展至食物與生鮮雜貨外送、數位支付、保險、投資、飯店預訂等多重業務。

翻開Grab 2025年第二季財報,2025年第二季的總營收達到8.1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23%,更實現了2,000萬美元的利潤,與去年同期虧損6,800萬美元相比差異非常多,證明其商業模式已走向獲利階段。

Grab以超級App之姿引領東南亞的數位生活服務。

Gojek同樣採取超級App模式,但在App商店的關鍵字排名和用戶能見度上,似乎落後於Grab。FoxData的分析指出,Grab在旅遊類別排名高居第二,而Gojek僅排名第36,這可能反映了用戶獲取或服務優化上的差距:Grab在應用程式商店的能見度與關鍵字優化方面做得更好,因此更容易被發現。

Gojek和Tokopedia合併成GoTo後,還在追趕Grab的路上。

Grab的成功關鍵,在於利用AI和技術提升服務可靠性與穩定性,並透過數據驅動不斷擴展服務,儘管Gojek與Tokopedia在2021年合併後(GoTo集團)擁有更多資源與Grab抗衡,但顯然差距仍然逐漸拉大。

非洲與歐洲是誰稱雄?

雖然歐洲與非洲是不同的市場,但是如果從叫車平台業者的佈局來看,主要競爭者都是Uber與Bolt,不過各個地區卻也有著地區性服務的競爭者。

歐洲來說,如FreeNow、Cabify、inDrive等業者也憑藉其獨特策略佔有一席之地,例如 FreeNow專注於多模式運輸整合、Cabify在南歐等地以永續交通為特色、Blacklane則專攻高級商務市場,而inDrive則是以議價模式聞名,這個靈活性受到東歐不少消費者青睞。

至於非洲,源自法國的Heetch是個有趣的例子。Heetch不僅在歐洲運營,更透過語言和文化連結,在部分法語系非洲國家建立了穩固的用戶基礎,因此在非洲特定國家,歷史和文化背景可能是影響非洲市場選擇的關鍵之一。

特殊的封閉市場:中國、俄羅斯與南韓

在歐洲國家中有個相對獨特的市場:俄羅斯。

因法規、文化或地緣政治因素,俄羅斯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叫車市場,由本土巨頭主導,與之類似的還有中國、南韓。

俄羅斯的本土業者是隸屬於Yandex.Taxi的Yango Ride,它的成功得益於母公司Yandex在搜尋引擎、地圖等領域的技術積累與數據優勢,使其能提供高度在地化的服務。然而俄羅斯近期緊張的地緣政治關係,對Yango Ride本身也形成了營運風險。

俄羅斯的Yandex Taxi佔據本土市場龍頭地位。

中國市場則由同樣也是超級App的微信(WeChat)旗下的滴滴出行一家獨大。當Uber進入中國時,與滴滴出行大打了一場補貼站,卻也導致成本難以回收,雙方可謂兩敗俱傷。Uber的股東也一直希望Uber放下中國業務,因為短短幾年就已經燒掉了20億美元,這對後續IPO的負荷實在過大。

最終,2016年滴滴出行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將收購Uber在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資產。

滴滴出行同樣佔據中國市場龍頭寶座。

南韓市場跟中國類似,也是由本土企業的服務所主導。Kakao本身是南韓的國民級通訊軟體,擁有極高的用戶滲透率,因此將叫車服務(Kakao T)整合進其龐大的生態系時,就建立了一個巨大的進入壁壘。用戶已經習慣在同一個App生態系中完成通訊、支付、叫車等多種日常活動,這個做法與策略和滴滴出行極為相似。

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是,它們往往不僅僅是叫車平台,而是植根於龐大用戶基礎的「超級App」或生態系的一部分。例如,中國的微信(WeChat)就整合了叫車、支付、購物等多種服務。這種模式透過單一入口提供多樣化服務,極大地增強了用戶黏性與數據收集能力,從而建立了難以撼動的市場壁壘。

無人計程車——叫車平台的未來?

Waymo、Tesla在舊金山的爭奪

從上述巨頭可以發現,有人的營運策略是深度整合運送服務,也有人則是以超級App之姿登場,但是還有一個現在進行式的叫車服務正在發生:只叫得到車,不會有人。

作為Google的自駕技術部門,Waymo採用包含光達(lidar)、雷達與攝影機的完整感測器套件,並對營運區域進行高精度預先測繪,確保系統的穩健與冗餘。Waymo在鳳凰城、舊金山等四個主要城市運營的服務,每週已提供超過25萬次付費載客,並計劃在2026年前將車隊規模擴大至2,000輛以上,進軍亞特蘭大、邁阿密等新市場。

Waymo的無人計程車採取「有限地區營運、保證服務品質」的策略。

分析師估計,Waymo目前的年營收約1億美元,但若成功部署1萬輛車,年營收潛力將接近20億美元。然而,其服務成本相對較高,且擴張受限於需要詳細測繪的「地理圍欄(geofenced)」區域。

至於剛剛加入這場戰爭的特斯拉,則採取截然不同的「視覺為主、大規模數據驅動」的擴張路徑。特斯拉的完全自動駕駛(FSD)系統僅依賴攝影機與神經網路,透過其在全球超過300萬輛車的龐大車隊收集真實世界數據來進行演算法的迭代與學習。這種策略的潛在優勢在於成本較低且具備大規模擴展的潛力,無需依賴昂貴的光達或高精地圖。

特斯拉的Robotaxi試點計畫已在奧斯汀展開,根據分析師的實際體驗,其服務價格約為Uber的一半,且駕駛感受更像人類。根據特斯拉的數據,使用Autopilot技術的車輛,事故率遠低於人類駕駛。然而,目前普遍的共識是FSD仍處於需要人類監督的測試階段。

特斯拉的Robotaxi則採取「大範圍、快速擴張」的策略。

相較於前兩者的進展,通用汽車旗下的Cruise則成為一個警示案例。在舊金山發生數起事故後(包含一起將行人拖行的嚴重事件),加州車管局(DMV)以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為由,吊銷了其無人駕駛執照,迫使Cruise暫停了全國所有的無人駕駛業務。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對其展開多項調查,涉及其車輛對行人的謹慎程度不足,以及無預警急煞等問題。Cruise的挫敗凸顯了無人計程車商業化面臨的嚴峻挑戰:技術風險、監管障礙、公共信任,以及高昂的研發成本。

總體來看,無人計程車的普及時間表可能落在2040至2060年代。早期的效益,如為富裕的非駕駛者提供移動便利,可能在2030年代實現,但要達到降低交通擁堵、普及平價服務等大規模效益,則有待技術成熟與成本下降。

延伸閱讀

Gemini是什麼?與ChatGPT差在哪?AI功能、特色、收費方案一次看
2天觀看衝破177萬次!《中文怪物》在紅什麼?拆解「500萬成本」背後的爆紅基因、骨架與血肉靈魂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直播認割韭菜!泡泡瑪特員工:價格「確實過分」 股價蒸發近4成

三立新聞網
02

沒去夜市來這裡!黃仁勳台南「美食地圖」曝光 與魏哲家大啖溫體牛肉爐

三立新聞網
03

普發1萬上車0050!20年翻成14萬 讓台積電、鴻海幫你生財

三立新聞網
04

起底/日產靠台灣神秘買家續命 台灣隱形千億富豪曝光

鏡報
05

爸爸回來了!黃仁勳留台1天半行程曝 這原因沒空逛夜市:我想他了

三立新聞網
06

獨家/以為拿錯訃聞? 鎢鋼大王廖萬隆改姓張原因曝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