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沈玉琳血癌治療成功可返家吃飯,拚年底復工?醫:「這時候」復工比較好

健康2.0

更新於 10月17日11:12 • 發布於 10月19日16:00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在今年7月底驚傳病倒住院,後確診為血癌。經過積極治療,9月傳出骨髓檢測報告顯示,他新生成的血球皆為正常,治療取得初步成功。而今(10/14)更傳出他已可出院回家休養,讓粉絲們鬆了一口氣。

然而,基隆醫院血液腫瘤科黃彥閔醫師提醒,雖然治療成效顯著,但面對血癌仍需格外謹慎,至少需休養半年,且未來兩到五年仍有復發風險,切勿掉以輕心!

血癌治療新曙光:標靶藥物與精準醫療

黃彥閔醫師解釋,當化療或其他治療後,檢測不到癌細胞,且新長出的都是正常血球,確實代表治療成功。相較於十年前、二十年前僅靠化療的時代,現在因為標靶藥物與個人化精準醫療的進步,血癌的治療成效已大幅提升。這讓許多血癌患者有了更好的預後,能夠更快地重回正常生活。

出院不等於完全康復!黃金半年休養期不可少

沈玉琳返家休養的消息讓許多人以為他很快就能復工,但黃彥閔醫師強調,「出院」與「復工」絕非等號。醫師說明,家裡是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能有效避免外部感染源和受傷的風險。然而,重回工作崗位,特別是需要近距離接觸人群的演藝工作,感染風險便會大幅增加。

黃彥閔醫師建議沈玉琳應嚴格遵照醫囑,在治療完成前不要勉強自己。他表示,從出院到可以恢復工作,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會比較安全。這段黃金休養期,對於身體機能和免疫系統的恢復至關重要。

白血病療程約半年,復原仍需時間與防護

一般而言,若不進行骨髓移植,白血病的治療期間約為半年。若需進行移植,則治療時間會再延長至少半年。即便治療完成,黃彥閔醫師仍建議患者在出門或居家時都應戴口罩,做好防護措施。

他以COVID-19疫情為例,許多免疫力較弱的病人一旦感染便難以康復,所以即使血癌患者恢復出院,身體仍較脆弱,面對一般感冒或其他新興傳染病,病情也可能會變得嚴重,而難以處理。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郭明宗也表示,白血病的治療通常是分階段進行的,沈玉琳從8、9月發病到治療,才經過短短2、3個月,現在應該是進行到整個療程的其中一個階段,接下來可能還有其他階段的療程。

復工與否應以完整治療為優先考量

郭明宗主任解釋,白血病的治療方式包括化學藥劑或標靶藥物,這些藥物會破壞體內的環境,讓健康的細胞有機會重新生長。不過,治療的方式和次數會依據病人的風險評估而有所不同。

對於沈玉琳的後續治療,郭明宗表示,醫療團隊會根據病人的風險評估,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幹細胞移植,或是繼續傳統的治療方式。

至於沈玉琳何時能夠復工,郭明宗認為,如果治療順利,血球數值恢復正常,身體狀況允許的話,部分病人是可以在治療期間短暫工作的。

但考量工作可能會干擾治療進度,多數病人還是會以完成完整療程為優先,先專心休養。郭明宗強調,復工與否的決定,還是應該由主治醫師依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來判斷。

緩步復工是原則,避免人群與複雜環境

而黃彥閔醫師建議選擇輕度且較封閉的工作模式,例如在家裡或室內錄製短影音、Podcast,只要工作合作的對象健康且保持距離,或是像之前沈玉琳進行的居家帶貨業務,都是較為安全的選擇,可以避免與太多人接觸。

攝影棚這類室內環境,以及過去綜藝節目的外景拍攝,都應盡量避免。黃彥閔提醒,白血病治療後雖然血球數量恢復正常,但這不代表免疫功能與抵抗力已完全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身體機能仍需時間慢慢調養。

建議病人治療後應以休息、休養為主,循序漸進地增加工作量,切勿操之過急。

◎ 圖片來源/翻攝自11點熱吵店臉書
◎ 諮詢專家/黃彥閔醫師.郭明宗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群星會》施心慧罹癌只剩3個月!她靠4招存活逾20年 營養師大推2大抗癌食物

52歲婦停經後「1錯誤習慣」害罹卵巢癌:腫瘤已7公分!醫曝卵巢癌5症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4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05

明天立冬!麻油雞、薑母鴨太燥熱 中醫揭「白蘿蔔是養生首選」

中天電視台
06

婦女額頭腫起來卻不痛不癢!朋友提醒才就醫 竟是「額部骨瘤」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