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AI助攻失智症早期診斷》亞東醫院攜手國原院 提前偵測腦血流異常

信傳媒

更新於 10月27日09:07 • 發布於 10月27日09:05 • 陳稚華
AI協助醫師提前偵測阿茲海默症早期異常,讓記憶不再悄悄流失。(圖片來源/freepik)

隨著人口高齡化加劇,失智症已成為全社會必須正視的公共健康議題。

根據衛福部委托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台灣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且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

依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中華民國人口(中)推估(民國113年至130年)資料,預估2041年,失智人口恐近68萬人,盛行率近10%,成長幅度驚人,對醫療照護資源與人力勢必將帶來重大的衝擊。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說明,失智症類型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占比約6成(56.88%),「許多年長者在早期出現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變差等症狀時,常誤以為只是正常老化。」多數病友在察覺方向感變差、記憶力衰退、情緒起伏明顯等異常後才就醫,平均延誤約3.5年。

亞東攜手國原院:AI助攻失智症早期診斷與臨床應用

有鑑於此,亞東醫院與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國原院)今年正式啟動「阿茲海默症核醫影像AI分析及篩檢研究合作計畫」,結合臨床照護、核醫影像技術與人工智慧分析,打造跨域整合的創新醫療模式,期望推進失智症早期診斷與治療。

亞東醫院副院長張至宏表示,若能在疾病早期掌握腦部異常訊號,便能延緩退化、降低照護成本,讓患者與家屬保有更多安心時光。「此次合作讓AI真正落地臨床,為智慧醫療開創新里程碑。」

亞東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心臟內科及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彥雯指出,亞東醫院負責疾病資料庫建立與臨床判讀建議,結合國原院的台灣族群腦影像基準資料庫(Norm Database)進行AI模型訓練,可望提升早期診斷的準確度,未來將持續以臨床數據進行AI再訓練與性能驗證,確保系統穩定精準。

國原院近年積極投入智慧醫療研發,開發出腦血流影像異常分析軟體「ECDaim」,能自動比對腦部血流異常區域,提升影像判讀效率與準確性。研究團隊並以專利技術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建立「依年齡調整的常模模板」,確保跨院影像一致性,該技術已榮獲2025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資訊類鉑金獎。

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八向表面投影影像,藉由多角度分析可突顯異常血流分布區域。(圖片來源/亞東醫院)

AI成醫師診斷「第二雙眼」,助早期辨識失智症異常信號

國原院副院長王正忠指出,透過與亞東醫院合作,將推動阿茲海默症AI分析與篩檢研究,利用資料與AI的循環學習機制,強化早期診斷精準度,促進智慧醫療成果的臨床應用。

亞東醫院核醫科主任汪姍瑩補充,AI系統可在資料導入後快速生成半定量Z-score分析與三維定位圖,協助醫師辨識腦區血流異常,臨床驗證顯示,AI判讀與專家結果一致性超過9成,顯示AI已成功融入診斷流程。

亞東醫院AI中心主任、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哲光表示,醫院已完成AI跨平台部署,確保系統在臨床穩定運行,並建立再訓練機制,讓AI能隨臨床需求持續進化,提供醫師更可靠的輔助工具。

張至宏強調,這項合作不僅展示AI醫療的臨床潛力,也象徵智慧醫療發展的重要一步,未來雙方將持續拓展合作至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與智慧影像診斷領域,讓AI人工智慧能隨臨床需求同步進化,為醫師提供更可靠的輔助判讀依據。

系統可依個案年齡自動比對相對應的正常人腦功能影像資料庫,提升分析的準確性與臨床。(圖片來源/亞東醫院)

提前偵測腦血流異常,開啟阿茲海默症早期治療新契機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徐榮隆長指出,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且屬於可早期進行精準診斷與標靶治療的失智症類型,主要成因為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形成斑塊並干擾腦神經,導致腦部結構改變與萎縮,進而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

過去傳統藥物治療雖無法延緩病程,但在控制症狀上仍扮演重要角色,徐榮隆強調,無論病程在哪一階段,照護者所面臨的身心負擔始終沉重,應予以關注。

亞東醫院與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攜手啟動「阿茲海默症核醫影像AI分析及篩檢研究合作計畫」,運用AI影像分析技術提升失智症早期診斷精準度。(圖片來源/亞東醫院)

隨著全球阿茲海默症抗體藥物取得重大進展,早期確診的需求顯著增加,針對類澱粉蛋白沉積及神經纖維糾結的分子影像正子檢查,因而受到更大重視。汪姍瑩表示,這套AI影像分析技術能提前偵測血流異常,協助醫師「更早看見細微的變化」,提供及早確診與治療契機。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06

性成癮能戒斷嗎? 醫曝需探討情緒、控制感的背後成因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