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投資人復活了?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跌破4% 專家:應留意匯率風險
美國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9%,儘管符合市場預期,但年增率也創下7個月來最大升幅;在就業市場疲弱的背景下,市場普遍預料聯準會(Fed)下周將啟動今年來首次降息。美國公債殖利率(11日)應聲走低,10年期指標公債殖利率盤中一度跌破4%,創下今年4月川普關稅解放日以來首見,目前10年期公債殖利率約在4%左右徘徊。
華爾街上周還在擔憂30年期美債殖利率可能升破5%,但近期受到聯準會將降息預期,以及擔憂美國經濟成長放緩,作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的10年期美債殖利率也大幅回落,這一波10年期美債殖利率從9月2日一度來到4.3%快速下滑,11日一度跌破4%,創下今年4月7日以來新低。
由於公債殖利率與公債價格呈現反向,當公債殖利率下跌時,債券價格就會上漲;反之,當公債殖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就會下降。因此這一波10年期美債殖利率下跌,也讓部分長債ETF投資人報酬率終於逐步轉正。
2大力道推升10年期美債殖利率下跌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談到債市,他指出,這一個月多以來主要是反映聯準會降息預期,這當中有兩個主要力道,一是川普高喊「大降息」,甚至積極將手伸入聯準會,包括開除理事庫克、又提名理事候選人米蘭(Stephen Miran),最快下周一(15日)將獲參議院確認。
第二個力道則是,美國經濟數據,尤其是就業市場數據表現疲弱,林啟超指出,美國勞動市場供需情況特別明顯,從2022年勞動市場供需缺口高達500萬人,需求遠大於供給,產生供不應求;但今年7月供需缺口(需求減去供給)已轉為負值,也就是供過於求。
另外,美國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9%,尚未突破3%。林啟超解釋,對等關稅效應確實讓民生必需品價格有上漲,但商品本身占CPI權重並不高,其中又包含新車及二手車,因此反映在CPI的比重不高;其次是油價近5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已下跌15~20%,油價下跌也抵消對等關稅造成部分物價上漲;另外,CPI權重以服務業最高,其中房租占比最大宗,而房租也呈緩步下滑趨勢,因此讓整體CPI沒有明顯的上揚。
短天期公債利率與聯準會亦步亦趨,但長天期變數多
「從通膨向上風險跟景氣下滑風險來看,目前應是景氣下滑風險大於通膨向上風險。」林啟超說,市場開始預期景氣因素讓聯準會啟動降息,另外,明年5月中美國聯準會在主席鮑爾任期結束後,川普應能掌控7名理事會成員中的多數席位,很可能往「大鴿派」的方向發展。
林啟超指出,這也是為什麼期貨市場開始反映到2026年底,聯邦資金利率預估可能會降至3%、也就是6碼左右的幅度。
但林啟超點出,2年期以下的短天期公債殖利率近年來基本上與聯準會利率亦步亦趨,但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走法會跟短天期不太一樣,原因是10年期公債殖利率影響層面大,除了降息因素之外,也跟美國財政部債務規模有關,包括海外各國及央行對美債需求看法。
林啟超:債券無罪,持債損失在於匯率!
林啟超認為,上一次4月10年期公債殖利率跌破4%時,當時的期貨市場大約就是反映的是聯邦資金利率預估至3%左右的水準,假設期貨市場的預測沒有進一步下滑,推估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下跌的空間應相對有限;但他也說,如果經濟景氣進一步走向衰退,造成期貨市場預測利率進一步下降,屆時10年期公債殖利率就有可能跌至4%以下。
最後林啟超說,台灣大部分長債投資人在過去這一年的投資,如果是購買「以美元計價的長債」基本上應該沒有損失了,但台灣大部分持債造成損失都不是因為債券本身,而是匯率因素,他強調「債券無罪」。但當投資人買美債,換回台幣後,就不見得賺錢,不論是否要出脫,就要注意匯損是否吃掉美債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