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下一個半導體聖地:太空!英國新創Space Forge創歐洲史上最大A輪募資

創業小聚

更新於 06月05日08:10 • 發布於 06月05日07:00 • 邵元婷

製造半導體在哪裡?新竹、熊本,還是亞利桑那?Space Forge有了全新的答案:上太空。

新創公司Space Forge近期成功完成了2,260萬英鎊(約3,000萬美元、新台幣9億元)的A輪募資,創下歐洲太空新創有史以來最大的A輪募資紀錄

這筆資金將用於在太空製造晶圓材料,利用太空獨特的環境,來生產地球上難以實現的高效能半導體及先進材料。

太空製造的願景與核心技術

位於英國的太空新創公司Space Forge,目標將低地球軌道轉化為一個「軌道工廠」,在那裡進行半導體材料的大規模生產。同時因為在太空製造過程所需的化學品和能源更少,也能降低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他們開發了可回收的衛星(ForgeStar系列),並設計了專利技術,來安全地將太空製造的材料送回地球。

不過,製造半導體,為什麼還要特地飛上太空?

想像一下,在太空中製造晶片根本就像在一個超級完美的實驗室裡工作:

  • 沒有重力干擾:地球上有重力,所以在製造晶體時,雜質會沉到底部、熱也會對流,導致晶體不夠完美。但在太空中沒有重力,晶體就能長得更大、更純淨。
  • 超級乾淨的空間:太空是個天然的真空環境,幾乎沒有空氣和灰塵,這也代表製造晶片的過程會非常乾淨,不會有任何雜質影響品質。這就像在一個無菌室裡進行最精密的實驗。
  • 天然的冷卻效果:太空的溫度變化很大,可以讓材料快速冷卻。這就像把燒燙的鐵塊直接丟到冰水裡,可以讓它迅速定型。
  • 快速完成材料:太空中的極端溫差,能讓材料的固化過程變得非常快,節省大量時間。

這些條件都讓太空成為地球實驗室無法實現的半導體的理想環境。

除了技術上的優勢,太空製造還能大幅減少環境足跡。地球上的晶片製造需要大量超純水和有毒化學物質,而Space Forge估計,即使將火箭發射計入,軌道製造過程也可減少高達75%的碳排放。

這些材料在量子運算、國防系統、5G通訊等領域具有相當大的應用潛力。例如,英國電信(BT)便表示希望透過整合太空製造的晶體材料,測試如何降低其5G基地台的功耗。

太空生產面臨了哪些挑戰?

儘管太空製造的潛力巨大,Space Forge仍面臨顯著的技術和經濟挑戰。畢竟在初期,發射成本、回收系統以及建造能承受太空環境的設備,都是相當大的成本障礙。此外,要生產大量、高品質的二維材料,目前最大的難點有兩點。

首先在技術上需要非常、非常精準的控制,因為材料太薄,一點點不對就可能失敗。其次,整個生產過程還不能像成熟的工業製程那樣完全由機器自動完成,這使得生產成本高、效率低,也難以保證每一批產品的品質都完全相同。

而Space Forge的核心挑戰之一,就是將這些太空製造的材料安全地送回地球,對此他們打造了三個重要的技術。

技術一:隔熱罩技術「Pridwen」

他們開發了名為「Pridwen」的專利隔熱罩技術,並將其返回地球的衛星形象地稱為「太空瑪莉阿姨」(Mary Poppins from space)。這是因為衛星在返回地球時,會展開類似雨傘的裝置,緩慢飄回地面,就像經典歌舞電影《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中的仙女保母,總會拿著雨傘從天而降一樣。

技術二:浮動網「Fielder」

此外,他們還開發了名為「Fielder」的浮動網,這個網的作用就像一個巨大的海上籃球網,專門用來接住從太空返回地球的衛星。這樣做是為了讓衛星能夠輕柔地降落在水面上,避免著陸時造成損壞。

這項技術的開發得到了英國太空總署(UK Space Agency)和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這兩個重要機構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這表示這些官方機構也認可Space Forge 的回收技術是可行且重要的。

技術三:軟體系統「Aether」

為了能安全、有效地將回收的衛星送回地球,開發了一個聰明的軟體系統,叫做「Aether」。

想像一下,當衛星從太空返回地球時,它需要精準地降落在預設的海域,才能被「Fielder」浮動網接住。這可不像瞄準籃框那麼簡單,因為衛星會受到大氣層中的各種力量影響,路徑很難預測。

Aether就像一個超級聰明的「太空交通管制員」,能持續追蹤衛星在進入大氣層後的準確位置,並預測它的降落路徑。這很重要,因為地球大氣層從大約40公里到400公里之間有個「無視區」(ignore-o-sphere),這個高度對飛機來說太高,對一般衛星來說又太低,所以很難掌握物體在其中移動的狀況。Aether就是為了解決這個「黑盒子」區域的預測難題。

而每次衛星成功回收,Aether都會從中學習,它的資料庫會不斷累積經驗,讓它對衛星再入路徑的預測越來越精準。

團隊背景與創業故事

Space Forge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約書亞.威斯特恩(Joshua Western)和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安德魯.培根(Andrew Bacon)曾在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Thales Alenia Space)任職,因此兩人都有著豐富的太空產業背景。

Space Forge於2018年成立,儘管期間因全球疫情大亂,仍在短短兩年內,從一個車庫創業的新創公司,發展到現在擁有約35人的團隊,並配有自己的無塵室。

2021年12月,公司獲得了760萬英鎊的種子輪資金,使其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太空新創之一。

安德魯表示,創業初期,他們預期微重力是最大的吸引力,但與大學和大型公司交流後,他們發現永久真空環境同樣具有巨大的優勢。例如,在太空中可以解決金屬合金混合不均勻、高溫氧化以及難以達到超高溫等地球上的問題。

下一個挑戰:首次發射與商業化

雖然「太空造晶片」聽起來相當具有商業潛力,但Space Forge的第一次嘗試,還沒開始正式進入製造環節,就因為火箭故障,任務在僅僅六分半鐘後宣告失敗。

然而,這次失敗並未阻礙他們的步伐。憑藉最新的A輪資金,Space Forge正在加速開發其最新的太空船ForgeStar-1測試機,並準備在今年進行發射,此次任務被命名為「原力覺醒」(The Forge Awakens)。

ForgeStar-1的目標,是測試在太空製造高性能半導體材料的可行性,並安全地將其帶回地球。接下來的ForgeStar-2將是更大規模的商業發射,屆時太空製造的材料價值,將遠超過將衛星送入軌道的成本。

Space Forge的中期計劃是每年發射數十次,最終達到每年100多次的發射量,並期望ForgeStar平台本身也能重複使用,進一步降低成本和環境足跡。

Space Forge的願景不僅僅是在太空製造,而是將低地球軌道轉變為人類生產系統的功能性延伸,大規模生產超材料,同時不損害地球,並超越地球的物理限制。如果ForgeStar-1在今年真的成功上太空,或許一個更清潔、更高效、更具雄心的新興產業將正式誕生。

參考資料:drivingecotechcrunchthe engineer

延伸閱讀

從小讀相對論、意外創立上市公司Robinhood,現在他要上太空捕捉太陽能
被告、破產又換CEO,太空新創Firefly創業11年終於攜手NASA飛向月球
虧損330億也無所謂!Ripple共同創辦人要打造首個商業太空站?
前Google執行長掌舵,太空新創Relativity Space用3D列印挑戰SpaceX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中國需求強勁 輝達向台積電訂30萬片H20

路透社
02

外送餐點新勢力?8/1 關稅大限逼近,市場為何一點動靜也沒有?及其他一週大事

1% STYLE
03

公開數據受限、AI發展卡關!4大協會發布聯合聲明:台灣新創需要更彈性法規環境

創業小聚
04

2025 AI Forum隆重登場,台灣AI正式進入實戰與共創時代

創業小聚
05

日本官員:日美貿易協議保障日方享有晶片及藥品最低稅率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