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碳排、製造到AI決策——三家深科技新創,如何深入企業現場,打開轉型共創新關係?
面對ESG浪潮與數位轉型壓力,台灣企業正加快尋找具實務導入能力的技術夥伴,期望透過AI、IoT與資料治理建立永續與高效的新營運邏輯。Meet創業小聚桃園特別場,齊聚三家深耕製造與能源場域的深科技創新(Deep Tech)新創團隊——七號演算整合、日威科技與樂達創意科技,以新創與企業合作導入創新技術經驗為例,分享他們如何與企業攜手共創解方,讓AI不只是亮點展示,而是實際嵌入組織與流程的行動策略。
七號演算整合:以低碳化與智慧化雙軸,打造企業永續金鑰
「最辛苦的不是建系統,而是讓企業老闆相信『碳排不是負擔,而是競爭力』。」七號演算整合執行長沈秉文這樣說。
他長期專注於企業永續、碳排管理與AI知識治理,團隊開發的「綠盾GS 300」碳排管理系統,結合IoT技術與即時視覺儀表板,協助企業完成出貨碳排監控、產品碳足跡分析,並串接ERP實現原物料碳溯源與碳定價模擬。系統已協助和田精密工業建立出口碳排揭露流程,大幅簡化原本仰賴人力盤查的作業。
除了低碳解決方案,七號演算也針對人力短缺與知識傳承困境,提出AI Agent加IoT模擬平台架構。在竹東污水廠專案中,團隊運用LangGraph、RAG與Agent技術,打造可自動回覆操作與維修問題的知識型助手,並整合LINE預警通知,即時掌握上游集水區降雨情況。
面對中小企業轉型難題,七號演算亦與中原大學合作推動「AI University實習生計畫」,透過8週課程與6週實作,讓企業主與學生共構AI導入藍圖,不僅降低跨代轉型阻力,也讓學生實際參與企業升級案,協助企業訓練具有實作能力的青年人力,進一步串聯產業永續與職涯培力。
「智慧化不該只屬於科技大廠,中小企業也能起步,只要我們願意陪他們走過這條轉型路。」沈秉文說。七號演算的實踐模式,也讓他們從技術供應者,轉變為真正理解現場的深度協作夥伴。
日威科技:從製程數據到決策回饋,打造即時可視的智慧工廠管理系統
「我們懂工廠,也懂怎麼讓AI真的進得了現場。」日威科技創辦人曾家彥這樣說。
日威科技自2017年創立以來,專注智慧工廠解決方案,主打「即時生產管理系統」,已成功導入射出成型、CNC、組裝產業,協助企業從紙本作業轉向數據驅動的即時決策。曾家彥指出,台灣工廠常見多國人力混編,若仍仰賴紙本記錄,不僅成本低、錯誤率卻高,難以落實有效管理。
其核心系統整合MES、QMS與WMS模組,涵蓋接單、派工、生產、品管到出貨全流程,並透過IoT即時的特性,提供異常警示與效率追蹤。老闆能即時查看稼動率與不良率,主管用工單看板追蹤工序進度,作業員則用平板快速回報,協助企業全面掌握產線狀況、提升接單排程的準確度。
「我們做的是讓工廠知道,數據收進來之後可以幫你賺到什麼。」他強調,數據化的核心不在於報表,而是揭示低效與異常,進而找到優化關鍵。日威已完成多項產線改造專案,針對不同產業設計操作介面,降低導入門檻。近年也積極與AI服務整合,與如樂達創意等AI團隊合作,採模組化整合因應導入需求,並持續透過商業模式調整與夥伴協作,深化其在智慧製造轉型中的角色。
樂達創意科技:以AI基礎建設平台,驅動企業決策與流程智慧化
樂達創意科技(LEDA Creative)是一家專注於打造產業級AI基礎建設的科技公司,在AI時代到來前就已經在這個產業中穩紮穩打了許久,對於企業導入AI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都已經非常有經驗。
樂達創意科技營運長張書修提到,樂達的「一站式人工智慧平台」能依照客戶的需求、給予符合需求的AI模型,直接解決每天在場域中發生的大小問題。「我們不是幫客戶打造一套專案就離開,而是打造一個可持續優化、可擴展的平台系統。」張書修說。
樂達提出「流程賦能」與「產品賦能」雙飛輪策略:流程面由顧問深入場域協助建模知識與決策邏輯,產品面則由SeaDeep™(無程式建模平台)、Designer+™(決策型AI模組)與SPACE™(產業應用IoT整合)三層結構組成,支持AI模型的建置、部署與迭代。
目前樂達已累積超過300個導入實績,應用橫跨半導體、顯示器、汽車與公部門,並與遠傳電信、SAP、NTT DATA等企業協作,將AI部署延伸至財務管理、生產優化與配方設計等不同領域。其團隊由交通大學光電博士黃哲瑄領軍,並網羅來自清大、台大、UC Berkeley等技術專家,涵蓋深度學習、製造顧問、醫療與教育等跨域專長,展現強大的產品研發與落地整合能力。
從技術供應商走向共創夥伴,厚創新開啟企業轉型新關係
Meet桃園特別場活動最後,也邀請3家技術型新創與雲豹能源智慧電能營運部資深經理黃世偉進行深度對話,從實際導入案例出發,回應當前企業最真實的疑問:新創的技術解方,真的能落地嗎?
黃世偉直言,企業要的不是華麗的AI技術,而是能解決眼前問題的可行方案。他分享過去在屏東縣推動智慧停車專案時,團隊曾投入空拍機、AI影像與科技執法技術,卻在預算與現場條件上處處受限。但最後解決違規停車問題的方案,其實只是需要一支粉筆,在地上寫下被拖吊車牌號碼,即有嚇阻效應。不應該為置入AI而 AI,「科技應該回應人性,而不是替代常識。」
整場對談也回應了新創最常遇到的困難——企業不願意當第一個白老鼠。黃世偉指出,大型企業雖樂見創新,但更關注風險控管與價值驗證。雲豹能源的策略是以內部場域、小型測試案場為起點,逐步放大合作規模,並透過合約與責任界線控管新創導入風險。當一項技術能帶來額外市場收益、降低自身損失或補企業不足處,這才是大企業願意投資新創的關鍵時機。
對談中這三家新創企業也積極分享「如何與企業對話」的溝通心法。七號演算透過實習生計畫,建立企業主與團隊間的信任基礎,讓合作從共同學習和教育開始;樂達創意則強調可量化、可複製的導入架構,以流程飛輪和產品模組降低雙方磨合成本;日威科技則提醒新創別急於推銷完整系統,而應從解決一個痛點出發,建立實用價值。也回應了雲豹能源資深經理黃世偉所說「技術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價值在於能不能解決現場的問題。」
這場對談對於台灣正走向厚創新深化、數位轉型落地的關鍵階段,這些來自現場的聲音,正在重塑技術導入的真實樣貌,也描繪出新創與企業之間,從「供應者」走向「夥伴關係」的轉變,企業不再只是「採購方」,而是願意參與新創成長歷程的共創夥伴,當新創也不再只是展示解法,而是懂得傾聽需求、調整節奏的行動者,這批厚創新新創或將成為下個階段產業轉型的催化劑,也為企業開啟一條從共識到共創的永續合作之路。
延伸閱讀
375個專案驗證、跨30產業實戰!慧穩科技用「no code一體機」打破AI人才門檻
「企業不用AI,是因為太難用了!」4家新創第一線真實分享,拆解AI服務打入企業端關鍵
導入AI後好像沒有比較快,那為什麼還要做?從純人力與AI協作看軟體生產力的質變
新創和大企業合作是沾光還是共創價值?4大原則教你談出雙贏策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