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業的多重困境Part 2|反傾銷浪潮興起,台廠面臨轉型關鍵時刻
Photo by Freepik
前言
上一篇《塑化業的多重困境Part 1|原油價格震盪、美國關稅與能源政策,中國擴產壓力齊襲》中我們談到2025年塑化業所面臨的結構性挑戰,短期內恐難以消除,整體營運展望亦不甚樂觀。而隨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反傾銷措施已成為各國用以保護本國產業的重要手段,對高度外銷導向的台灣塑化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特別是在中國產能過剩與低價出口擾亂市場秩序的背景下,塑化產品成為全球反傾銷調查的重點對象,產業結構面臨劇烈挑戰。
本文旨在探討國際反傾銷趨勢對台灣塑化產業所造成的衝擊,並深入分析各國調查對台灣出口品項與廠商競爭力的具體影響,進一步梳理國內塑化產業主要業者的轉型方向與應對策略。
國際反傾銷趨勢對臺灣塑化產業之影響與商機
(一)全球反傾銷現況與趨勢
自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針對關稅實施一連串較激進的政策,引發全球貿易保護氛圍再起。這種趨勢促使各國更頻繁地使用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來保護本國產業,主係外國生產商透過第三地較低廉的生產要素優勢壓低營運成本轉而對產品大幅削價,迅速侵蝕進口國家製造商的市場。各國經常採用反傾銷調查和措施來保護其國內產業免受以不公平低價進口的商品所造成的損害,這些進口商品可能會損害當地生產商的市場份額和獲利能力。
觀察近5年全球反傾銷案件數走勢圖(請詳圖一),調查案件數呈現先降後升的波動趨勢。2020年,案件數量達到355件的高峰,創下近年來的最高紀錄。2021年至2022年期間,受新冠疫情影響,案件數量大幅下降,從186件降至89件。然而,2023年全球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又再次回升至191件,2024年則突破新高達368件,顯示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抬頭。
圖一、近5年全球反傾銷案件數走勢圖 (單位:件)
資料來源:WTO,2020-2024,TEJ整理
而分析其反傾銷調查的品項發現,通常大宗規格型產品因技術發展已成熟較容易成為各國需貿易保護的產業項目,據WTO統計(詳圖二),2024年度實施反傾銷調查品項中,化學及相關產業產品案件占比達20%,排行第二,僅次於基本金屬製品的31%,但若以整體塑化產業來看,除化學及相關產業產品外,需加計第三名的樹脂、塑料及其製品,整體塑化產業反傾銷案件占比合計達51%,躍升為目前各國實施反傾銷調查及相應措施最優先的產業。
圖二、2024年度實施反傾銷調查品項案件比重
資料來源:WTO,2024,TEJ整理
而對於此現象,研調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報告指出,2010年代後中國政府扶植產業造成的過剩,隨內需市場景氣下滑,自2021年以來擴及大量產業並逐漸惡化,例如2023年中國電動車出口量是2019年的7倍,太陽能板出口是2018年的5倍等。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出口外溢產能效應也全面波及到塑化業,過往仰賴進口的部門像是石化產品,隨著本土產能增加及自給率提高甚至轉為出口導向,衝擊歐美相關石化出口企業外,也進一步升高各國間貿易對抗。
(二)部分反傾銷調查措施有望重塑同業競爭力
分析近2年各國對台灣塑化業實施反傾銷稅的概況,大多數均為特定品項,且對塑化廠影響有限,但仍不可忽視其帶來的影響,反傾銷稅的課徵將使產品出口市場受限,產業結構調整承壓,甚至帶來產業競爭格局的變化,隨著稅率的不一致,將重塑同業間的競爭力。
表三、近2年各國對台灣塑化業實施反傾銷稅概況
品項 國家 實施時間 影響稅率 後續影響 聚碳酸酯(PC) 中國 2024年4月20日起 台化、台灣出光石油化學9.0%
奇美實業、奇菱科技:12.2%
其他台灣公司:22.4% 台灣約70%聚碳酸酯產品銷往中國,但PC佔各企業營收比重均不高,影響有限 共聚聚甲醛(POM) 中國 2025年5月19日起 台塑:4.0%
台灣寶理:3.8%
其他台灣公司:32.6% 台灣2024年出口至中國的POM總值達8,600萬美元,佔出口總量7成以上 石油樹脂 韓國 2025年5月22日建議課稅,最終決定將於2025年8月2日前公布 泓達化工及元良實業:7.07%
椿樺化學:18.52%
其他台灣公司:7.07% 韓國僅占台灣塑化產品出口約4%,石油樹脂佔輸韓產品的0.1%,影響微乎其微 聚氯乙烯(PVC) 印度 2024年10月30日初步調查結果公布,預計2024年底或2025年初實施 每噸25美元至163美元
華夏:25% 華夏海灣塑膠的PVC產品主要外銷地區為印度、孟加拉,外銷比重達8成 特定單體與寡聚物(CMOs) 美國 2025年4月16日展開調查 未定 未定
資料來源:財政部,2024-2025,TEJ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所課徵的品項為大宗產品聚氯乙烯(PVC)。做為樹脂、薄膜、複合材料等產品的主要原料,研調機構Fortune Business統計,全球PVC市場在2022年估值達到689.6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958.8億美元,預測期內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4.2%,至2025年,PVC因其廣泛應用的特性,導致市場仍在擴張。其中主要消費國便是中國與印度,但中國PVC產能早已供過於求。觀察圖四,據工研院IEK統計,早在2020年中國PVC產能就已達2,779萬噸,遠超過需求量1,880萬噸,時序至2024年產能持續擴張達3,041萬噸,需求量僅增加至2,138萬噸,仍無法扭轉既有供需格局,因此印度便成為亞洲PVC產能的主要出海口。
▶️延伸閱讀:印度網通藍海新市場,台廠迎商機與風險雙重考驗!
圖四、近5年中國聚氯乙烯(PVC)供需走勢圖(單位:萬公噸)
資料來源:IEK工研院,2020-2024,TEJ整理
印度是台灣PVC產品的最重要出口市場之一,其國內產能(2023年為145萬噸/年)遠遠落後於需求(450萬噸/年),供需缺口導致印度對進口PVC的依賴度接近70%,特別是隨著近年印度政府對於基礎建設的投資,促使其在農業、管材領域有強勁需求,然而,進入印度市場的途徑日益受到監管措施的影響。印度政府為保護國內本土塑化企業,透過印度標準局(BIS)的認證政策規定,構成了一種非關稅壁壘,PVC產品必須經認證並帶有標準標誌才能進入印度市場,這已對貿易造成顯著干擾,此外,印度政府自2024年10月起針對台灣、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尼和泰國等產地的PVC徵收反傾銷稅。其中國內PVC業者華夏的稅率25%,僅次於韓國韓華的0稅率,並已取得BIS認證,將可望成為此波反傾銷稅的受惠者。據華夏於16日法說會表示,目前印度尚未做出終裁,市場預期於6月底應有結果;同時,新BIS認證正式上路,包括台廠在內符合資格的非中廠商銷印量價有望增加,可說是因反傾銷稅重塑供應鏈的最好例子。
雖近期台灣遭各國實施反傾銷稅的品項大多影響不大,但企業仍應提早做好因應措施,筆者認為最好的做法便是進行市場分散化或產品分散策略。台灣塑化業者積極推動市場分散化,將各產品銷售地區多方拓展,降低風險。抑或是分散產線營收占比,避免營運過度依賴單一產品線,方能在這波貿易保護主義崛起的浪潮中明哲保身,減少對易於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市場的依賴,有助於降低整個產業的整體風險。
▶️延伸閱讀:面對越南與印尼低價水泥入侵、碳費與電價推升營運成本,國內水泥業轉型刻不容緩
不想錯過每一篇產業文章?立刻訂閱TEJ電子報給你最新消息!
國內塑化業營運概況與產業風險因應
(一)國內塑化業面臨營運困境,轉型迫在眉睫
如前段所述,塑化業正遭受全球經濟結構變遷、貿易保護主義崛起致國際競爭加劇、頁岩油氣革命帶來的原料成本優勢轉移,以及中國同業持續破壞市場等因素交錯影響,整體塑化業獲利能力均明顯下滑,以台塑四寶為例(請詳表五),檢視近5年營運狀況,2020年因疫情爆發,集團整體營收成長率雖呈現雙位數下滑,衰退近30%,但仍保有獲利,集團營業利益賺683.7億元,集團營益率約8%。2021年則是疫後復甦年,受到基期低、原物料缺貨漲價及下游需求強勁帶動營收影響,集團營收成長率接近5成,其中又以南亞因下游電子材料拉貨強勁與成本有效轉嫁,當年營業利益達810.0達近年新高,集團整體營業利益達2,616.5億元,營業利益率20%,表現亮眼。
然好景不常,中國於十四五計畫增建的七大石化一貫化園區產能開出大舉侵襲亞洲石化市場,藉由低成本削價競爭壓縮產品生產利差而侵蝕獲利,加以中國內需市場自解封後持續疲弱致下游產品銷量銳減不如預期,使台塑集團自2022年起營運持續衰退,至2024年集團營收僅賺1.1兆元,營收成長率同比於2023年僅維持持平,營業利益更是睽違20年來首度轉虧,虧損達141億元,對比疫情爆發的2020年營業利益仍有683.7億元,至2024年已轉為虧損,作為台灣最大甚至是亞洲前十大塑化龍頭的台塑集團僅五年光景獲利便迅速萎縮,令人不勝唏噓,且可預見的是未來中國塑化產能擴張恐持續進行,台灣塑化業過往榮光恐難以重現。
表五、近5年台塑四寶營運概況(單位:億元)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台塑 營業收入淨額 1,858.1 2,736.0 2,516.5 1,991.4 2,000.4 營收成長率 (11%) 47% (8%) (21%) - 營業利益 171.0 601.6 268.0 (42.1) (41.6) 營業利益率 9% 22% 11% (2%) (2%) 每股盈餘 3.15 11.21 5.68 1.15 (0.19) 台化 營業收入淨額 2,532.9 3,658.1 3,799.0 3,326.2 3,486.1 營收成長率 (20%) 44% 4% (12%) 5% 營業利益 153.2 344.3 (52.9) (30.5) (15.5) 營業利益率 6% 9% (1%) (1%) - 每股盈餘 3.34 6.56 1.26 1.46 0.06 南亞 營業收入淨額 2,733.5 4,116.7 3,551.8 2,597.6 2,596.1 營收成長率 (5%) 51% (14%) (27%) - 營業利益 212.2 810.0 320.3 19.8 4.5 營業利益率 8% 20% 9% 1% - 每股盈餘 3.24 10.25 4.05 0.80 0.42 台塑化 營業收入淨額 4,152.8 6,200.6 8,480.5 7,125.8 6,638.2 營收成長率 (36%) 49% 37% (16%) (7%) 營業利益 27.7 551.8 54.2 154.0 (6.5) 營業利益率 1% 9% 1% 2% - 每股盈餘 0.78 5.19 1.51 2.3 0.63 台塑集團 營業收入淨額 8,858.2 12,862.7 13,989.4 11,300.4 11,154.0 營收成長率 (29%) 45% 9% (19%) (1%) 營業利益 683.7 2,616.5 770.9 0.9 (141.0) 營業利益率 8% 20% 6% - (1%)
資料來源:台塑集團年報,TEJ產經資料庫,2020-2024,TEJ整理
有鑒於此,可知台灣大宗石化產品製造商正面臨轉型的十字路口刻不容緩,為了應對這種充滿挑戰的市場環境,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主要塑化同業正被迫重新評估其舊有的生產策略,據工研院IEK訪查國內石化公會會員廠商統計(請詳圖六),目前塑化同業認為未來轉型發展方向以「開發新應用市場」為主,透過計畫性減產並策略性的轉向生產更專業化、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以遠離價格惡性競爭的窘境。
圖六、台灣塑化業因應景氣發展轉型方向統計圖
資料來源:IEK工研院,2024,TEJ整理
其次為尋求出口市場的多元化,雖自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已逐步減少對中國作為主要出口目的地的依賴,但成效仍然有限。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請詳圖七),2018年以來台灣對中國塑化產品出口比重已逐年下滑,自當年的44%降至2024年的32%,並同時增加非中地區如美國、越南、印度等地的出口比重,但直至今日中國仍為塑化產品出口占比最高的國家,顯見分散並降低中國地區曝險仍有努力空間。
在發展高值化產品的部分,最被寄予厚望的便是特用化學品領域。
特用化學品在化學工業中,被定義為量少質精、組成複雜、用途特殊且附加價值高的化學品。其應用範圍廣泛,不僅是這些產業製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更在產品與製程創新上扮演尖端技術領導者的角色。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分類,特用化學品主要涵蓋塑膠添加劑、染顏料、塗料、接著劑、界面活性劑與清潔用品,以及化妝品製品等六大領域。而其中半導體產業在製程中,特用化學品(包含氣體與化學品)的成本佔比高達37%,與矽晶圓並列為最重要的材料。其品質的穩定性直接影響晶圓良率,任何污染或品質問題都可能導致巨額損失,台灣做為半導體產業大國,近年積極推動供應鏈在地化與自主化,這也是特用化學品領域被認為塑化產業轉型的首選考量。
圖七、近7年台灣塑化產品主要出口國占比
資料來源:海關進出口統計,2018-2024,TEJ整理
(二)國內塑化業因應對策與實例
以特化領域為例,針對產業轉型,國內塑化企業紛紛採取多項因應措施,針對特用化學品也多有著墨。觀察表八,針對國內主要的塑化集團近年所做的產業轉型策略做整理,台塑集團作為台灣石化業的龍頭,其旗下公司在特用化學品領域的佈局廣泛也較早,其看中了日本在特用化學在國際上傑出的研發技術,於1999年便與日商大金工業合資成立台塑大金精密化學,主要產製電子級氫氟酸、半導體濕式蝕刻劑等;2020年更與全球二氧化矽、氮化鋁材料製造龍頭日商德山株式會社合資成立台塑德山精密化學,跨足電子級異丙醇(IPA)與顯影液(TMAH)等有機化學品進行佈建。
表八、台灣主要塑化集團未來轉型方向
名稱 本業項目 主要轉型方向 投資金額佔淨值比重 台塑集團 各式油品、塑化及終端化學品製造與銷售 跨足儲能產業、特化產品布局、石化新材料技術 <5% 長春集團 銅箔、環氧樹酯、冰醋酸等化學品製造與銷售 碳捕捉技術、半導體純化、通用型機器人 <5% 奇美集團 ABS樹酯、PC樹酯等化學品製造與銷售 光阻劑、濕式化學品、太陽能光電 <5%
資料來源:各大集團年報,TEJ整理
長春集團則以其卓越的研發能力聞名,其策略核心在於聚焦自主研發、以技術壁壘優勢領先同業。據董事長林書鴻受《財訊》專訪表示,長春集團在半導體純化具有顯著的技術優勢,其提供的超高純度化學產品已達到ppt(兆分之一)等級,已超越國外同業的品質水準,並打入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供應鏈,是台灣最大的電子級化學品生產公司,年總銷售量高達50萬噸。未來將配合台積電往3奈米、2奈米等電子級化學品發展,目前已跟隨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投資3億美元,將生產電子級雙氧水、氫氧化四甲銨顯影劑、電子級溶劑類及電鍍液等產品。
奇美實業部分,作為全球最大的ABS生產商之一,自1998年開始投入電子產業用特用化學品及材料的開發,藉由支援自家集團內的奇美電子(現群創光電)作為切入點,逐步擴展並跨入半導體、發光二極體與觸控產業供應鏈。其主力產品光阻劑與濕式化學品具有多項專利及豐富的研發技術,可用於顯影、清潔及重工製程,提供顯影液、剝離液、清潔液等產品,能減少加工污染或瑕疵,提升良率與產品品質。
綜觀上述,雖國內主要塑化集團均進行特化領域的產業布局,但細究其投資金額佔淨值比重,據TGPS集團觀察家資料庫統計,2024年度台塑、長春、奇美集團進行產業轉型投資金額佔集團淨值比重仍不到5%,且截至目前也仍未見足夠顯著能改善集團營運的成效,反映出轉型步調仍有待加速。
此外,中國塑化同業在半導體產業鏈布局進展也是高速進行,半導體及特化產業背後亦有紅色供應鏈急起直追,特用化學技術發展恐怕也是前路漫漫,台廠目前尚有半導體在地化的供應優勢及自主化的第一波浪潮,筆者認為須把握此時積極投入產業轉型,莫不可錯失良機。
▶️延伸閱讀:AI狂熱台灣受惠!面對中國半導體自主化,台IC設計業競爭優勢能否續強?
結論
2024年對於台灣塑化產業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其特點是整體獲利能力下降和全球市場格局的重大變化。美國在川普政府領導下的政策,特別是對等關稅的實施,對台灣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流動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儘管暫時的關稅暫緩為談判提供了機會。美國的能源政策,尤其是有利於國內化石燃料生產的政策,可能會增強美國石化產業的成本競爭力,從而對台灣的產業構成壓力,因此與美國進行的貿易談判的結果將是影響該產業在2025年以後表現的關鍵因素。中國大宗石化原料生產能力的持續擴張,繼續對全球化學品價格構成下行壓力,迫使台灣企業進行策略性調整。
展望後市,預計台灣塑化產業將在全球市場中保持高度競爭的態勢,在此環境下仍有些許潛在機會包括:電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和醫療設備等高增長領域對特用塑膠的需求不斷增長;東南亞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市場不斷擴大;以及可能增加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乙烷降低生產成本的機會。然而,該產業也將面臨持續的大宗化學品產能過剩、美國關稅可能增加、更嚴格的環境法規,持續面臨來自中國大量傾銷產品以及國際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的壓力,甚至是其他亞洲生產商的激烈競爭等挑戰。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並抓住機遇,台灣塑化公司應加快向高附加價值和差異化產品的轉型;探索戰略聯盟或投資,以確保獲得具有成本競爭力的原料,包括與美國供應商建立潛在的合作夥伴關係;提高營運效率並實施成本節約措施以提高獲利能力並實施出口市場的多元化,並與中國以外地區的客戶建立更強大的關係鏈接;最後,積極監測和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貿易政策和法規,以求在這動盪的局勢中站穩腳跟。
想獲得更多資訊?-TCRI看門狗_產經事件資料庫
TEJ 產經事件資料庫,收錄包含各大產業新聞事件及其轉載之研調機構產銷資料、政府機構公開資訊…等相關產業資訊。針對市場上產業及總體經濟相關之事件彙總整理,可用於觀察近期產業發展近況。不僅有效蒐集並分類了各類影響產業的重大事件,還將這些事件與關鍵字詞進行精確標註,讓使用者能輕鬆掌握與自身業務相關的事件動態,進而迅速作出營運判斷。
延伸閱讀
https://www.tejwin.com/insight/%e4%bd%8e%e5%83%b9%e6%b0%b4%e6%b3%a5%e5%85%a5%e4%be%b5-%e6%b0%b4%e6%b3%a5%e6%a5%ad%e8%bd%89%e5%9e%8b/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