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張金堅:長者要活得長,更要活得好

常春月刊

更新於 10月30日08:36 • 發布於 11月01日01:07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12期

文/張金堅、葉顯堂

根據今年內政部在8月23日公佈的國人平均壽命,去年為80.77歲,較前年再延長了0.54歲,其中男性為77.42歲,女性為84.3歲;更值得一提就是我們的人均GDP截至2025年9月已達38,066美元,而韓國則預估為37,430美元,這是台灣2003年以來首度超越韓國。

雖然我們的平均壽命比全球平均高,但仍低於亞洲的日、星、韓,另外我們的不健康餘命更長達8年,比星、韓更長,在在突顯台灣長者活得長,但活得不一定健康。近年來醫學界也不斷倡議應降低長者生病臥床時間,所以縮短不健康餘命比活得久更有意義。

什麼是平均壽命?不健康餘命又是什麼?

今年(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80週年,二次世界大戰造成高達1.2億人死亡,戰後人們渴望休養生息,而後出現人類史上最大的「嬰兒潮」人口大爆炸。

一般所謂嬰兒潮定義在1946到1965年出生的世代,日本則稱此世代出生的人為「團塊世代」,不管是「嬰兒潮」或是「團塊世代」,都是人類史上最高峰的經濟成長期,也是教育最普及的時代。二戰結束至今,全世界平均壽命延長了27年,所謂平均壽命,亦是從出生的零歲嬰兒,平均可期待的生存年數,稱為「平均壽命」。

在2018年根據瑞士IMD(國際管理發展研究)所調查63個經濟體中,香港最為長壽,平均壽命為84.7歲;其次為日本84.5歲;台灣以80.7排名第29名(如表一及圖一)。及至2023年,根據聯合國統計,在會237個國家/地區,其中,人口不到4萬人的歐洲富裕小國摩納哥(Monaco)、聖馬利諾(San Marino)平均壽命分別為86.37及85.71,是全球最長壽的前兩名;亞洲地區的香港、日本、韓國,分別以85.51、84.71及81.33排名第三至第五,台灣排名第五十二(如表二)。當前更重視的議題就是WHO自2000年起提出「健康平均餘命」的概念。

台灣不健康餘命居高不下的原因

根據全球數據庫的網路Numbeo公佈2025年全球「醫療照護指數」(Health Care Index)排名,台灣醫療照護指數高達86.5分,已連續七年排名第一,但台灣的不健康餘命卻高達八年,比較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英國五個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發現台灣在平均壽命、癌症死亡率、癌症存活率等主要指標均落後,單就癌症死亡率而言,差距更為顯著(8.2%對20.4%)。

另外,台灣在2011年至2019年間心臟病的死亡率僅減少8.9%,而韓國減少16.3%。至於糖尿病,台灣的成績更不理想;台灣僅減少17%,而韓國大幅減少了49%,整體而言,在台灣三高、癌症等重要死亡原因的疾病沒有控制得宜,誠屬常嚴重的問題。

根據統計,在全國老年人口中(65歲以上長者),處於亞健康至衰弱前期約佔20%,至衰弱期佔10%,而八年不健康餘命期間,包括失能、臥床及慢性病等,其常見的健康問題詳述如下:

飲食方面

蔬果及乳品類攝取不足,約七成「蔬菜類」不達三份;有八成「水果類」不達兩份;有九成「乳品類」不達一份,加上缺牙、咀嚼吞嚥困難,吃東西受到限制,導致營養不良。另外,目前獨居老人住宅數目已突破60萬宅,其備餐困難,飲食高度重複,加上餐費不足,更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運動及行動方面

65歲以上長者,缺乏肌力運動、阻力運動及平衡運動,容易跌倒造成骨折,嚴重跌倒者會造成長期臥床。

認知方面

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18.8%輕度認知障礙,8%為失智患者,長者本身生活品質急速下降,增加臥床及失能風險,也增加家人及照顧者的身心壓力及經濟負擔。

而根據高齡專家陳亮恭醫師指出,根據最近幾年來全球疾病負荷(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焦慮症增加16.7%、憂鬱症增加16.4%,糖尿病等三高慢性病增加14%,顯見心理健康問題與代謝性疾病,會導致長者失能,甚至臥病在床、生活品質嚴重下滑,都是造成不健康餘命無法縮短的重要因素。

縮短不健康餘命之因應措施

誠如上述,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率高達21%),預估2030年65歲以上高齡人口達到556萬人,為了使長者不但要活得長,更要活得好,今年2月11日台灣美國商會(AmCham Taiwan)及美國在台協會(AIT)共同舉辦「2025健康台灣樂齡論壇」,加上今年9月10日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與60多位NPO領袖,舉辦「2025台灣超高齡元年NPO高峰會」亦指出七大主張,都強調如何公私協力,匯集專家意見整體規劃,擬定具體可行的高齡政策,希望能夠縮短不健康餘命,共創高齡美好社會,以下謹就個人拙見提出幾點建議。

◎落實「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擬定的重要目標

在總統府的層面已經設置「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為「健康台灣」訂定了非常明確的重要目標,希望在未來八年內,國人平均壽命可以提升至82歲,也要將不健康餘命值平均餘命比率從10%降至8%(亦即由8年減至6.56年)。其主要工作包括推出「三高防治888計劃」,將80%三高病友加入照護網,照護網內80%三高患者接受生活習慣諮詢,讓三高控制率達到80%,此外積極推動「癌症治療三箭」,即「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期望在2030年達到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此二大工程落實執行,相信長者應可健康樂活安享晚年。

◎建構高齡友善環境以利健康老化

為了讓銀髮族健康老化,衛福部自2010年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倡議之「活躍老化」及「高齡友善城市」概念,打造台灣成為高齡友善社會,協助各縣市政府檢視老年人生活環境,針對城市軟硬體不足之處,提出改善方案與建議,以其營造出高齡友善環境。2013年全國22縣市均已加入高齡友善城市推動行列,為持續打造高齡友善環境,衛福部應會同各縣市政府將「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列入長期且連續性的工作項目,創造有利於長者活動條件、減少障礙,讓長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動、容易動、喜歡動,持續保有「獨立」與「活躍」的狀態。

◎學習「藍境」(Blue zone)生活型態,打造健康長壽方程式

2024年由《國家地理雜誌》及「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合作研究指出,世界六個區域壽命最長,包括日本沖繩、義大利薩丁尼亞半島、美國加州洛馬林達區、哥斯大黎加尼科亞半島、希臘伊卡利亞島及新加坡。美國作家丹.布特納(Dan Buettner)及其團隊特別探討這六大地區的長壽原因,結果發現當代醫學中「生活型態醫學」(lifestyle medicine)越來越重要。根據許多研究指出,生活型態因素對個人的健康狀況貢獻高達40%~50%,所以他的團隊提出美國藍境計劃,這意味著透過改變飲食型態、增加身體活動、去除健康風險因子如戒菸、戒酒、空污、肥胖與強化社會連結方式,確實可改善健康狀況,不僅可以延長壽命,同時更可縮短不健康餘命。

◎減少無效醫療,降低有限醫療資源

在北歐,老年人能夠尊嚴地老化,平均臥床僅兩周,像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活到96歲高齡,過世前兩天仍接見現任首相特拉斯(Liz Truss),並未因病臥床,可謂是「健康老化」、「尊嚴善終」的典範。反觀我們台灣人特別孝順,對長者使用延續生命的無效醫療非常普遍,此錯誤觀念應該導正,使長輩能夠縮短失能臥床時間,減少無效醫療。另外,亦要落實病人的自主權利法,預立醫療決定終止,放棄插管、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食,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其善終權益。

◎普遍推廣長者健康識能,提高長者的健康水準及自我照顧能力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識能為「認知與社會的技能,決定個人獲得、了解及運用資訊的動機與能力,藉以促進及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在台灣的成人中,大約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的健康識能不足或有限,大於65歲以上的長者比例更高。健康識能不足者尋求健康資訊的行為較被動,所以會做出較多不利健康的行為或較劣質的疾病管理行為,因此台灣自2017年開始運用多種管道及方法,促進民眾得以取得足夠的健康識能,大略包括下列三項:

❶提供不同形式及管道的衛教資訊,增進長者及其家屬的健康識能觀念。

❷使用淺白易懂的用語、文字及圖示,使長者容易理解。

❸鼓勵長者就醫時勇於提問,幫助長者深入了解疾病與決策。

◎提供以長者為中心的整合醫療與照顧

讓長輩在生活圈中能有優質的活動空間,也使長者有強烈的動機經常活動,而且非常熱衷,以達到長者能保持獨立、活躍、健康的狀態。為了減少失能照顧年數,長照2.0計劃積極發展各類預防保健等減緩失能之預防性服務措施,其中實施策略即為預防及延緩失能服務:包括提供肌力強化運動、生活功能重建訓練、膳食營養、口腔保健、認知促進等服務,邁向預防保健、減緩失能,促進長者健康福祉為目標。

至於長照3.0是以長照2.0服務為基礎,強化醫療與照顧整合,更重視預防保健與延緩失能,並擴充日照及住宿型機構的服務量能,搭配AI科技,讓整體照顧更有品質,也更有效率,營造理想中世代共融的「共生社區」。因應臺灣人口老化與超高齡社會到來,政府應以預防勝於照顧的理念,即時及適切為長者提供服務,讓健康照護整合服務模式普遍實施,且能夠落實,加上現在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未來可望藉由資訊科技的力量,將長者家族病史、生活習慣(如飲食、運動、睡眠、休閒嗜好、及社交活動等)收集並進行詳細分析,利用大數據可以將長者描繪一張完整的「健康照護地圖」,透過判讀,在長者步入高齡階段,能夠對長者的健康管理提供相對應的建議,活得有自信且活得有尊嚴。

◎健康老化除醫療問題外,社會議題更要重視

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邱淑媞在「2025台灣超高齡元年NPO高峰會」中特別指出,健康的決定因子不僅是醫療或個人行為,因個人健康行為與臨床照護僅佔50%,另外50%則受到社會經濟因素(如教育、就業、收入、家庭支持、社區安全)與物理環境因素(如空氣品質、水資源、住居與交通)的影響,所以政府的視野不能只停留在「醫療與長照」框架,應該將政策重心擴展到社會、經濟、環境與治理層面;同時長者需要被尊重、也要被包容,並能積極參與社會。基本上台灣的文化背景一向尊重長者,應善用各種管道塑造長者正面形象,並提供可供效法的典範,一定要立法保障,禁止反老歧視。

◎增加醫學支出,至少佔GDP8%,最高可提高至10%

根據衛福部2023年的統計資料指出,我國的國民醫療健保支出(NHE)佔7.3%(如表三),然而與經濟發達國家動輒10%以上相比明顯偏低。台灣應以南韓作為對照標準,因為兩國的GDP非常相近,甚至今年預測會超過南韓,所以我們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至少要佔GDP 8%,最好與南韓一致達10%。如表三所示,台灣公部門的支出,只佔60.3%,遠比其他國家少,反而自費占比高,所以期待政府應把醫療支出當作投資,不應當作成本,才能應付龐大的長照支出並落實高齡政策。過去10至20年來,韓國的平均壽命向上推進,不健康餘命縮短,這跟韓國政府積極提供醫療保健支出絕對有關係。

結語

25年前,台灣的平均壽命比韓國長,然而至2005年被韓國超過,且兩者差距愈來愈大,在2017年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指出,由於韓國從2007年一起明定為「健康投資元年」,強調「健康投資策略」的概念,他們始終相信「國民健康」是必要投資,不斷設定目標,多管齊下管理,同時把醫療支出設定在GDP10%,甚至更高。難怪《刺胳針》預言,2030年韓國將成為全球最長壽的國家,不健康餘命也相對縮短,所以韓國的健康政策值得我們學習。

今年9月10日舉辦的「2025台灣超高齡元年NPO高峰會」特別來賓是英國國王基金會(the King’s Fund)理事及世衛組織歐洲區健康老化資深顧問Yvonne Doyle醫生,特別指出人口高齡化是現代社會必須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不要視為危機,健康長壽應視為健康紅利,是社會重構的契機。台灣值此關鍵時刻,應該消弭年齡歧視,提供高齡長者醫療可近性與世代共融,政府與公民社會攜手合作,重新構想高齡化社會,多些尊重與包容,未來結合醫療與社會支持,同時連結健保大數據及長者功能評估(ICPOE)及運動、營養、社會參與等非醫療資源,必可延緩失能,減少孤獨或憂鬱,不僅不健康餘命可以縮短,乃至於在地老化、活躍老化及健康老化,也不是遙不可及的難事。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罹患乳癌能做愛嗎?當癌症遇上親密關係,該如何走下去?ft 張金堅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吃出健康的彩虹飲食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2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中天電視台
03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4

肺癌早期超安靜!醫點名「2族群」務必檢查 早發現存活率高達九成

健康醫療網
05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06

死亡率是流感2倍!RSV大流行「無藥物治療」 醫示警高風險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