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必去伊斯坦堡地下水宮:美杜莎傳說、淚柱與帝國心臟
為什麼要走進伊斯坦堡的地底?
我在2023年七月來到土耳其,盛夏的伊斯坦堡,晴空萬里,熾熱如一座巨型烤箱,我們在冷氣充足的餐廳吃完飯後,領隊說要繼續下午的行程囉,只見團員們個個意興闌珊,都不想回到曬了會痛的烈日下,但沒想到,下一站不但透心涼,而且藏著拜占庭和鄂圖曼帝國最深層的秘密。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對面,走進一扇不起眼的灰色小門後,彷彿瞬間從夏季穿越到了秋季,原本還瞇著眼行走在陽光下,此刻睜大雙眼卻還無法看清前方。這裡是地下水宮(Basilica Cistern),伊斯坦堡的必訪景點,一座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大帝於西元六世紀下令建造的巨型儲水工程。它的存在意義非常單純,據史家記載,他的命令只有一句:「就算全城被圍困,水也要比糧食先確保。」
如果聖索菲亞大教堂滿足的是靈魂,地下水宮則掌控著生死。對查士丁尼來說,這不是單純的工程,而是帝國延續的保險。
走下石階:時間與溫度的轉折
當你跟著人潮拾級而下,空氣驟然變得潮濕而涼爽。街道的喧囂被水滴聲與腳步聲取代,當你的瞳孔逐漸適應黑暗後,眼前的景象讓人屏息:一片巨大的水池上,豎立著336根高達9公尺的石柱,彷彿一座遼闊的地下森林,水面倒映著搖曳光影,讓人看不清水有多深,環境如同一座奇幻劇場。
工程的奇蹟與奴隸的代價
傳說查士丁尼徵調了七千名工匠和奴隸,由瓦倫斯引水道引水,在短短數月內完成了這個龐大工程。整個空間可容納八萬立方公尺的水,蓄水量相當於32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在六世紀,足以讓數十萬首都居民撐過一場漫長的圍城戰。
遠觀,柱列對稱嚴謹;近看,卻樣式各異。有些雕刻著科林斯式花紋,有些樸實無華。因為它們大多來自舊神殿與廢棄建築——一種極致的「再利用」。這些被拼貼而成的碎片,反而塑造出獨特的秩序感。
在角落裡,有一根名為「淚柱」的石柱,上頭刻滿似孔雀眼又似淚痕的紋路。據說這是為悼念在建造過程中犧牲的工人。它總是濕潤,彷彿千年來仍在為無名犧牲者哭泣。
美杜莎之謎:神話的凝視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水宮深處的兩顆蛇髮美杜莎頭像。一顆倒立,一顆側臥,作為石柱基座。
有人認為是為了「削弱妖魔的凝視」,因為看見美杜沙的雙眼會瞬間石化。有人則說只是結構高度的需要。無論真相如何,當你俯身凝視,美杜莎似乎仍在提醒遊客:這裡不是單純的工程,而是神話與歷史的交錯。
從帝國心臟到英國軍情局
地下水宮不再儲水,如今被賦予了新的生命。燈光隨區域變化,時而琥珀金黃,時而湖水綠,水面因光線折射形成森林鏡像,虛虛實實,靠近水池細看,還有魚群游過;低頻音樂或空靈樂曲在空間裡迴盪,讓整個場域像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沉浸式劇場。
它甚至成為現代文化的一部分——電影《007:空降危機》 就曾在此取景。當丹尼爾・克雷格在柱影間追逐反派時,腳下踩著的正是拜占庭千年的心臟。
當你重新走上地面
當你重新踏回伊斯坦堡的烈日之下,尚未退去的餘涼不只是來自地底的低溫,更來自一段穿越千年的故事。這裡不只是一處避暑勝地,而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寶庫。
真正支撐這座城市的,並不只是地上的皇宮與清真寺,而是這些深埋地下的根基,讓帝國的心臟在數千年後,依然靜靜地、有節奏地,持續跳動。
► 筆者參加的土耳其西部全覽15日行程
土耳其旅行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