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頹勢逐漸扭轉,國民黨應更接地氣!
民進黨大罷免大失敗,台灣政壇風貌重大改變;黨內忙著找戰犯,幾個民調顯示賴政府的支持度及政黨認同度已降到上任後最低點。反之,國民黨走出過去幾年的低迷,超越民進黨成為最受認同的政黨;若能趁著黨主席改選,強力重塑過往受到民眾支持的正面形象,將有助於在接下來的選舉趁勝追擊,邁向重返中央執政之路。
平心而論,民進黨大罷免全軍覆沒的主要原因,固然國民黨整體表現已獲得許多民眾認同,但民進黨及部分罷團人士嚴重破壞政黨政治運作及民主精神,更激起包括中間選民在內的多數公民挺身而出。若說這是多數選民對這些脫序言行的反彈,並不為過。因此,國民黨不須高興太久,更應記取「民意如流水」的寶貴經驗,展現在野黨理性監督的問政表現,爭取更多民意支持。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這些年帶領國民黨披荊斬棘,雖然輸了去年初的總統大選,但在地方選舉大有斬獲,也贏得立院最多席次,就算無法拿回中央執政權,亦已立下汗馬功勞,支持者應給予肯定。由於台中市長盧秀燕已表明不會參選,使得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陷入混沌狀態,究竟表態者能否撐得起百年大黨?朱主席信誓旦旦的交棒之說能否兌現?已引起臆測及討論。無論最後誰勝出或由朱主席連任,這是國民黨徹底扭轉頹勢的契機,需要所有人無私付出才能開花結果。
持平而論,現階段是藍綠的陣痛期,哪個政黨能成功轉型,就有機會重掌或延續中央執政權。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已開始整頓行政院、黨中央及立院黨團,在全黨追戰犯之下,黨內各方矛頭所指的萬年總召柯建銘卸任恐是早晚之事。既然民進黨已有高度警覺,國民黨斷然沒有停滯不前的理由,倘若還沉浸於反罷成功的喜悅裡,恐怕又將重蹈不團結的敗選覆轍。對於眼前挑戰,國民黨應步步為營,小心謹慎地將自己塑造為足以承擔治國重擔、亦能消弭台海衝突風險的政黨。
從賴政府這次與美國川普政府交涉關稅談判的失敗教訓就可知道,國人其實對執政黨的要求不多,就是對內能與民意溝通、對外捍衛國家利益,不能為了黨派私利而犧牲全民。台灣民眾都知道,台灣居於弱勢,必然須付出相對代價;但主談的副閣揆鄭麗君說「不會犧牲任何產業」就是外行話,現階段談判結果更偏離民意期待。
藍白合既然是立法院多數席次的在野黨、是主導立法院議事運作的最大力量,更應秉持理性問政的精神,展現不同於民進黨背離民意、獨攬大權的態度,爭取民意支持。不可否認,這次大罷免會進入最後投票階段,藍白的立院表現仍然存有爭議是原因之一,這也是國民黨必須檢討反省之處,畢竟全體選民仍然持續檢驗國民黨。
時間稍縱即逝,國民黨不能空等,務必抓緊改革時程,期許自己蛻變成「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執政黨,傾聽民意、貼近地氣,以提出帶領國家向上發展的務實政策作為迫切使命。誰當「造王者」不是問題,誰能以前瞻視野帶領台灣走出當前困境,才是眾望所歸的領導人。
國民黨已丟掉十二年的中央執政權,黨員及支持者難免心急如焚。對此,黨中央應穩守理性,想擺脫「老化、保守、醬缸」的舊標籤,就應儘快完成世代交替與年輕化的目標,進而擴大支持者的深度與廣度,才能挑起「捍衛中華民國、維護台灣家園」的重責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