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定期產前檢查很重要!及早發現問題,守護母胎健康

媽媽寶寶

更新於 10月29日13:04 • 發布於 10月25日14:05
產前檢查│母胎│公費產檢│爸爸陪產檢│帶因篩檢│產檢時間表

透過定期產檢,能提早發現妊娠期間可能存在的疾病問題,降低對母胎造成的影響。依孕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檢查重點,醫師也會於每次產檢提供日常的生活注意事項,以及飲食營養、哺乳等衛教內容,陪伴孕媽咪安心度過孕期,並幫助胎兒在適合的時間點誕生,確保平安。

第一次公費產檢.妊娠第8週開始

通常媽咪們在家驗孕成功,就會前往醫療院所檢查,但西園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邱筱宸表示,「若僅有4~5週,超音波可能還無法確定是否為正常子宮內懷孕。這時,醫師多會建議孕婦1~2週後再追蹤,待胚胎滿6週以上,較能觀察到胚胎數目、著床位置是否正確,以及是否有心跳,也能更準確推算懷孕週數。」

邱筱宸醫師補充,由醫師確認懷孕後,就會發放媽媽手冊,雖然公費補助的第一次產檢從妊娠第8週開始,但若孕婦有出血、腹痛或其他疑慮,臨床上,仍會於更早週數安排超音波檢查。

產前檢查│母胎│公費產檢│爸爸陪產檢│帶因篩檢│產檢時間表

大力支持爸爸陪產檢

懷孕從來都不是女性一個人的事,近年來,為讓男性更有參與意願,政策上多所改變,如發放爸爸手冊、陪產檢假的增加和育嬰留停制度的更新,都在鼓勵男性多投入家庭生活,與媽咪一起分擔育兒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方仁蔚指出,雖然爸爸無法體驗到懷孕的辛苦,但從親自陪產檢的過程中,可了解媽咪的身體正在經歷哪些變化,藉由超音波的影像,實際感受到胎兒的成長,有助於爸爸們更易投入懷孕的氛圍,與媽咪共同期待新生兒的到來,「對孕媽咪來說,有了家人的支持,也能穩定心情,讓懷孕過程更加放鬆、安心。」

產前檢查│母胎│公費產檢│爸爸陪產檢│帶因篩檢│產檢時間表

孕前可增加做「帶因篩檢」

帶因篩檢,可檢查夫妻雙方是否攜帶隱性遺傳疾病的基因,來評估下一代罹患特定遺傳疾病的風險,邱筱宸醫師表示,像是海洋性貧血、蠶豆症、纖維囊化症(CF)、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X染色體脆折症等,皆屬於台灣較常見的疾病類型。此類篩檢屬自費,建議有家族史、近親血緣或曾懷過相關疾病胎兒的孕婦考慮進行。

邱筱宸醫師補充,由於這類疾病在一般產檢不一定能檢查到,假如已經懷孕,又想了解自身是否為帶因者,懷孕初期還是能做篩檢,及早發現,儘早與醫師討論最佳的解決方案。

產檢時間表

懷孕週數

公費項目

自費項目

第8週

例行性檢查

第一次
公費超音波檢查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篩檢(SMA)

.X染色體脆折症篩檢

.子癇前症篩檢(11〜13 +6週內)

.NIPT(10週以上)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11〜13 +6週內)

第12週

一般血液常規檢查(含血型、血紅素、梅毒、B型肝炎等等)

第16週

.第二孕期唐氏症篩檢

.羊膜穿刺檢查

.羊水晶片檢查

第20週

第二次
公費超音波檢查

高層次超音波

第24週

.貧血檢驗

.妊娠糖尿病篩檢

第28週

第30週

第32週

第三次
公費超音波檢查

梅毒檢驗

第34週

第36週

乙型鏈球菌(GBS)培養篩檢

第37週

第38週

第39週

第40週

產檢的侷限性

「仍有少部分的疾病,即使做了再精密的檢查,還是無法在產前被診斷出來。」方仁蔚醫師以高層次超音波為例,此項主要是檢查胎兒是否存在結構上的問題,但其診斷率僅有70%,像是智力發展的缺陷、部分微小基因的缺損等,都必須等到出生後才會顯現出來,「不過,產前檢查依然有其重要性,它能為孕媽咪排除掉大多的疾病風險,降低胎兒異常的可能性。」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每一項都有意義!14次公費產檢按時做,降低孕產風險,並與產科醫師建立互信
產檢時間多久一次?從幾週開始?自費產檢哪些要做?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靠性排解壓力 小心陷入「性成癮」循環!醫:這些人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
02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3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4

「上翹GG」愛愛更舒服? 醫揭真相

ETtoday新聞雲
05

11月06日 我們都在時間裡長大

Heho健康
06

你有潔癖嗎? 醫師解析「強迫症」與「強迫人格」特質

NOW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