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營養午餐一國 22 制,吃好吃壞看運氣?朝野立委推《營養午餐專法》望本會期三讀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3月21日12:54 • 發布於 03月21日04:32 • 上下游新聞

台灣實施學童營養午餐超過半世紀,但至今沒有「學校午餐專法」(以下簡稱《學餐法》),導致營養、安全及人力問題難以解決,各校食安處理標準不一,難以保障學童權益。

立法院昨 (20)日審查「學校供餐法草案」,朝野各黨共提 23 個法案版本。教育部也已將《學餐法》草案送至行政院,但因《財劃法》修法,營養午餐經費需與地方政府溝通,在內容尚未完善協商前,暫未便公布。民間團體則呼籲,決策應納入業者與營養師,學校應統一營養標準,並增聘營養師與廚工,以提升學童飲食健康。

營養午餐建議量與實際供應量比較表(圖片截自監察院報告)

立委:有信心在本會期三讀《學餐法》

監察院調查發現,教育部雖於 1997 年訂定《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不過仍有相當比率之中小學未確實遵循,如缺乏營養師監督、學生吃不飽等現象,且提供過多炸物、加工半成品,影響兒少發育,教育部有檢討改進的責任。

立法委員萬美玲指出,校園午餐目前缺乏統整性、專責性的法律規範與授權,且法規與權責分散於中央各部會,如:《學校衛生法》屬教育部、《食農教育法》權責在農業部、《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則是衛福部,導致營養午餐現存的問題無法得到根本的解決。

萬美玲表示,透過制定專法,才能建置更完善的營養午餐制度,收費基準、人力協助、業務負擔、偏鄉照顧、設施設備、食材採購與運輸、飲食文化與教育資源投入等,都需要賦予法源依據。目前《學餐法》已被國民黨列為優先法案,在眾多家長與國人的關心下,她有信心在本會期讓《學餐法》立法通過。

立委陳秀寶指出,學餐是食農、飲食、健康教育最好的場域,應該結合台灣在地的優質農產品及特色飲食文化,強化在地食材與人文歷史的連結。她建議教育部儘速提出院版的《學餐法》,並在本會期通過三讀,順利推動相關事項。

立法委員萬美玲認為,訂定專法才能讓營養午餐現存的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攝影/楊語芸)

立委共識:學餐專法勢在必行

立委洪孟楷指出,《學餐法》應納入環境永續與食農教育。立委王育敏認為專法應建立食安標準,並加強監督與人員培訓。立委徐巧芯強調,十二年國教應涵蓋小學至高中,並規範每 100 名學童配置一名廚工,設專責單位管理營養午餐。

立委王鴻薇呼籲,政府應鼓勵學校設立廚房,使用國產食材,推動惜食教育。立委楊瓊瑛則認為,應提升午餐諮詢委員會功能,確保專家、學校團體與家長代表均衡參與。立委鍾佳濱則建議,在討論《學餐法》時,偏鄉地區的居民應該納入供餐服務,才能發揮政府投資補助設備的效應。

立法委員王鴻薇呼籲,政府應該鼓勵學校自設廚房。(攝影/楊語芸)

教育部:學餐專法關鍵在經費分配

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答詢時指出,教育部支持專法的精神,也已於去 (2024) 年 11 月將《學餐法》送入行政院。

但 12 月 20 日《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後,中央有 3700 億元經費被劃入地方,由於營養午餐屬於地方政府權限,中央例行補助已經高達 74 億元,然而依照部內提出的《學餐法》草案,營養午餐的加碼初估至少要再編列 26 億元,例如需新增聘 200 多位營養師,經費達 2.7 億元,「這筆經費應該由誰來支應呢?」需再與地方協商。

張廖萬堅表示,行政院將就《財劃法》提出釋憲,待財務狀況明朗後才有辦法更具體與地方政府、學校及家長團體等溝通,來保障學生的權益。

張廖萬堅強調,過去雖然沒有專法,但從 2020 年至 2022 年,教育部透過行政措施,投入 21 億元補助弱勢偏鄉學童,可溯源食材補助達 38 億元,另外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每年也編列 15 億元。學餐使用三章一 Q 食材 的比例,也已高達 98.67%,「並不是沒有專法,中央就不重視營養午餐」。

業者籲建立調價機制與多元參與

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明信,多年來積極推動《學餐法》,他指出,包含「三章一Q」或偏鄉營養午餐補助,往往是政治人物發現問題後,提出的短期應對措施,難以形成完善的長期政策。他強調,營養午餐需要一部獨立的專法,提供更具體的規範與穩定的政策方向。

陳明信表示,業者在營運過程中不僅需要政策誘因,也需要明確規範,他特別建議專法應納入「調價機制」,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根據物價指數調整營養午餐的收費標準。

此外,陳明信也強調決策過程應更加多元,現行的營養午餐諮詢會議幾乎由政府部門與學者主導,然而,業者才是真正執行政策的一環,若缺乏他們的參與,許多實務上的困難無法被納入考量。他呼籲,未來應該讓業者代表也能參與會議,確保政策更符合現場需求。

團膳業者是執行營養午餐政策的重要環節,應納入決策圈(攝影/孫維揚)

營養午餐標準不一,需設立全國統一制度

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表示,台灣各地方政府對營養午餐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導致全國 22 個縣市就有 22 種供餐模式,缺乏一致且符合基本標準的供餐制度。

黃嘉琳認為《學餐法》應涵蓋幼兒園至高中,但教育部目前的立場僅限國小與國中。她強調,營養午餐的核心價值不只是讓孩子吃飽,還應包含飲食評估與教育,應該向上擴展至高中、向下延伸至幼兒園,才能真正落實完整的食育政策。

根據現行《學校衛生法》,40 班以上的學校、有自己的廚房,才需配置一名營養師,黃嘉琳認為此標準過於嚴苛,未能與時俱進,「現在還有多少學校有 40 班以上?」此外,只有自有廚房的學校可配置營養師,這也不合理,「再小的學校都有校護,我們認為公職營養師的配置不應該取決於學校規模。」不然對孩子並不公平。

大享食育協會主張,所有學校應朝自有廚房發展,以縮短食物從烹煮到上桌的時間,確保學童能吃到熱騰騰的餐點。至於學校廚房應採公辦公營或公辦民營模式,仍可進一步討論。

國小國中食物每日攝取情形表(圖片截自監察院報告)

人力不足,學童營養誰來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日本學童肥胖率為男童 4.9%、女童 1.7%;南韓則為男童 12.2%,女童 4.4%;而台灣男童肥胖率高達 15.8%,女童也有 8.4%。」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全聯會」)理事黃翠華指出,這可能與日本早在 70 年前制定《食育基準法》、而韓國也在 1981 年訂立《學校給食法》有關,反觀台灣至今仍無專法,落後鄰國半個世紀。

黃翠華表示,台灣的學校營養師配置率嚴重不足,小學僅約 22%,國中更低。相比之下,日本規定每 550 名學童需配置一名營養師與一名營養教師,韓國則是每 400 名學童需有一名營養師。

全聯會建議,《學餐法》應明確規範,每 550 名學童或 20 班須聘任一名營養師。對於規模較小的學校,最多可由四校共聘一名營養師,並確保每校每週至少一天有營養師駐校服務。此外,無論學校是自辦午餐或採團膳供餐,每 200 名學生應配置一名廚工,以維持供餐品質。

營養午餐標準不一,家長憂心公平與食安

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榮譽總會長吳政鴻表示,「小朋友的營養午餐不應該有區別」,但目前沒有專法,不僅各縣市的午餐費用不同,即使是同一個縣市,學校之間也可能有所差異。

他進一步指出,食安標準也因縣市而異,缺乏統一規範。例如,有些縣市規定,菜餚中發現蟲害就需扣點;但也有縣市認為有機蔬菜難免帶蟲,因而不做扣分處理,這些標準落差皆影響學校與供應商的管理方式。吳政鴻強調,專法至少能統一供餐食安規範,確保所有孩子都能享有安全、營養均衡的午餐。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