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書摘】從《洪箱與土地正義》出發:揭露制度的不義,照見人與土地的深情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7月07日17:35 • 發布於 07月05日04:24 • 上下游新聞

這是一位農婦的故事,也是一段段關於台灣土地與人民尊嚴的紀錄。從灣寶稻田出發,洪箱走過 16 年土地抗爭現場,用行動陪伴每一位被迫離家的住民。她不是領袖,卻成為眾人的依靠;她不是學者,卻道出土地最深的價值。翻開這本書,你也能感受到那些看似微小的身影,是如何撐起我們相信的公義與溫柔。

(以下內容摘自《洪箱與土地正義》一書前言,文字經作者朱淑娟與巨流出版授權,唯因篇幅限制,略有縮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該書。)

2021 年6月,灣寶西瓜豐收。洪箱與家人為感謝大家支持購買、感謝自己辛苦付出、感謝老天賞賜, 以西瓜敬天。(照片提供/張嘉玲)

2023 年 10 月 21 日,稍稍擺脫炙熱氣息的初秋時節,苗栗縣後龍鎮灣寶里,即將收割的稻穀隨風搖擺。不同季節來到這裡,都有不同景色,尤其初夏時節,田地裡錯落的西瓜,最能展現灣寶農地的風華。

從高鐵苗栗站搭車約 15 分鐘就進入灣寶里,大片農地隨即在眼前展開,從灣寶里七鄰轉進一條農水路,就是洪箱的家。她家不會上鎖,她不在,就自己打開門坐下來等她。她在,才剛踏進屋前空地,就看到她笑著跟你揮手。

洪箱的好客,以流水席展開,她用親手種的蘿蔔、地瓜、西瓜、稻米,告訴我們,為什麼應該愛惜農地。「農地會使種遮爾濟物件,是按怎一直欲共伊毀掉?」

於是我們知道,對土地的愛,不需要崇高的理由,只需要味覺。她不引經據典,而是用平實的語言告訴我們,農地對農民的意義。「日本時代阮阿公、阿爸欲食一碗米就足困難,這馬咱已經是民主社會,但是政府的作法,欲愛你的土地,就欲共你徵收。農民的生命來源就是土地,政府官員坐佇辦公室吹冷氣,從來袂了解作穡人,欲挃的是啥物?」

她的語言獨特又有魅力,批評政府直接又深得人心。「行政院、農委會毋知樣遮是特定農業區嗎?是按怎阮遮的人行兩年外,農委會遮講,遮是特定農業區袂使徵收?阮里長叫農委會愛切腹,農委會是農民的爸母官,毋敢講實在話,你有啥物臉,面對遮的農民、遮的土地?」

在她身上,我們看到勤儉、刻苦、樂觀、善良的台灣精神。而一旦遇到不公不義,又義無反顧站出來捍衛自己的生存權。她在抗爭過程中,更展現無私的精神,拒絕苗栗縣政府用排除她家不必徵收,意圖使她退出抗爭。抗爭成功後,她又走遍台灣各地,聲援其他迫遷戶,把溫暖給予眾人。她對這些價值觀,深信不疑,而且,力行不懈。

這天,洪箱家門前那塊空地,架起一個大帳篷,四周滿滿的人潮、鮮花,正中央一張她笑容滿面的照片,一如往昔親切問候大家。

人潮散去後,我獨自站在她家旁邊那塊農地前,看著遠方的白雲,聽著空氣中流動的風聲,想著,該把洪箱與土地正義的故事,好好寫下來了。

2010 年 6 月 9 日爆發「大埔事件」,7 月 17 日來自全國各地上千位農民夜宿凱道,洪箱(左)、張木村(右)到場聲援。(攝影/朱淑娟)
高雄馬頭山富駿掩埋場,2018 年 8 月 15 日環評大會,洪箱到場聲援,最終掩埋場環評進二階,至今沒有開發。(攝影/朱淑娟)
2020 年秋季台灣枯旱,政府突然宣布桃竹苗農田停灌,11 月 4 日洪箱(中)發起到行政院抗議的活動,她的左邊是陳幸雄,右邊是徐世榮。(攝影/朱淑娟)

這本書的主軸,是以洪箱為中心,貫穿全國各地知名的土地徵收事件,這些事件,她全部參與過,給予當事人許多支持、友愛、以及力量。她不只參與土地徵收事件,也為許多不公義的事挺身而出。她聲援桃園在地環保人士潘忠政,反對政府為了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破壞大潭藻礁。衛福部進口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告人權醫師蘇偉碩散播不實訊息。2021 年 9 月 22 日,高雄地檢署傳喚蘇偉碩,洪箱到場聲援他。

「民進黨以前定定講民主,提著政權了後,是按怎對付人民?想欲做啥就做啥,毋免和人民溝通。提毒予咱食,有人講出事實,就欲共伊起訴,這是啥物政府?」她總是能用最中肯的語言,說出許多人的心聲。

她參加秋鬥遊行,帶著蒸熟的地瓜到現場義賣。她獨自發起記者會,為農民的用水權發聲,抗議政府枯旱時,總是犧牲農業用水。因為這些對土地的付出,2022 年 4 月 7 日,她獲得全國 NGO 團體授與「環保終身成就獎」。

那天致詞時,洪箱說出反對徵收農民的心聲:「當初阮土地欲予徵收,我有二甲外地,連厝可能有規千萬,徵收了後,一寡錢可能到我死攏會使用著。毋過我干焦會曉作田,逐工閒閒等死,這種人生毋是我欲挃的。而且,恁講的阮攏愛接受,這對阮無公平,所以我抗爭。我真幸運,有足濟人來共阮鬥相共,阮的土地遮會使保留落來。」

這本書記錄的時間,從 2009 年洪箱反「後龍科技園區」徵收,到 2025 年本書出版,總計 16 年。洪箱的部分,則到 2022 年 9 月「坤輿掩埋場」事件結束為止。書中案例,除了坤輿掩埋場,其餘都是土地徵收事件。

經濟學大師彼德‧杜拉克,在他的回憶錄《旁觀者》中說:

社會終究是由許許多多的個人、和他們的故事組成。他們之所以重要,原因在於,他們將社會真相折射或反射出來。

2019 年 9 月 6 日,高雄鳳山八十五期市地重劃受害者陳文華(左一)、詹雅琴(左二)到監察院陳情,洪箱(右一)帶著孫女來聲援。(攝影/朱淑娟)
社子島被禁建 50 多年後,迎來區段徵收,2021 年 10 月 8 日居民到內政部抗議,洪箱(右)到場聲援,左為社子島自救會王木琳。(攝影/朱淑娟)

這本書寫的就是這 16 年間,洪箱與書中人物,追求土地正義的故事。有些已經結束、有些持續發展中。從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要反對徵收?台灣的徵收制度,又出了什麼問題?未來又該如何改變?

這些案例,依徵收類別分為四部:一般徵收、區段徵收、市地重劃、另類徵收。第一部「一般徵收」,有後龍灣寶、屏東鐵路、南鐵東移三個案例。

一般徵收,是指徵收有明確用途,例如蓋科學園區、滯洪池、開路等等。爭議在於,是否選了合適的地點、以及徵收程序是否合法。

例如後龍科技園區,最終在內政部區委會被駁回,理由就是「區位選擇不適宜」,因為這裡的特定農業區比例很高,很多農民也反對徵收。但並不是所有評估都這麼理性、科學,屏東鐵路、南鐵東移這兩個案例,就看到徵收的公益性、必要性,只由政府片面定義,徵收正當性,受到很大的挑戰。

第二部「區段徵收」,有大埔張藥房、機場捷運 A7 、社子島三個案例。有別於一般徵收有明確用途,區段徵收卻沒有,只要政府畫一個區域,就會以「整體開發」名義,變更都市計畫,指定以「區段徵收」開發。

被畫進範圍內的土地所有人,除非有特殊情況可以排除,否則一律強迫徵收。徵收後,政府發還四成土地給地主,如果配回土地達不到最小建築面積,就只能拿補償金離開。另外六成土地,三成做公共設施,三成政府拍賣獲利,這種形同搶劫人民土地的制度,被許多學者點名應該廢止。

第三部「市地重劃」,有黎明幼兒園、大寮與大樹、鳳山鐵路四個案例。市地重劃分公辦、自辦兩種,公辦是政府辦理,自辦是依據《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其中又以自辦重劃爭議最大。

因為,雖名為自辦,但法令卻規定,只要一半地主、擁有土地面積一半以上,政府就會核准重劃,不同意者也要被迫參加。2024 年10 月 16 日,監察院一份報告指出:「名為獎勵人民自辦,實由開發公司主導,自辦已淪為話術,甚至成為財團圈地,掠奪私人財產的工具。」

第四部「另類徵收」,是指非屬於前三類的事件,但同樣面臨失去家園的危機。包括:許素華與賴碧珍、大林蒲遷村、坤輿掩埋場四個案例。

許素華與賴碧珍,是台灣土地制度在政治、社會改變後,造成她們與建商之間的產權爭訟。以現行法律來看,她們的勝算很低,情況最令人同情。而這兩個案例,正可以檢視《兩公約》的適足居住權,在台灣是否獲得保障。

有別於反對徵收,位於高雄小港區的大林蒲居民,卻期待早日遷村。這個因 1970 年代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土地被徵收作工業區,失去土地、海洋、被 800 根煙囪包圍的村落,因為 2015 年前總統蔡英文,提出在這裡蓋循環園區的政見,政府才有遷村想法。但直到今日,遷村依然遙遙無期。

最後一章坤輿掩埋場,是洪箱人生最後的戰役,她對這個案子的付出,最能展現人性的光輝,最後在龍昇村民誓死抗爭下,守護成功。

一定有讀者質疑,難道政府為了建設,都不能徵收人民的土地嗎?過程中都沒有地主贊成被徵收嗎?

的確,政府基於公共利益,有時需要徵收人民土地。但公共利益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必須明確,而且要由多數人參與定義,不是政府片面決定。但實務上,都市計畫在規畫過程不公開,形同黑箱。規畫完成後才舉辦說明會,但到了這個階段,居民表達的意見,通常不被接受,才會引發抗爭。

也就是說,徵收必須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即使最後不得已要徵收人民土地,也要給予充分補償。不能讓人民因土地徵收失去他的家,或領取的補償金,無法買回相同條件的住家,導致徵收實質上變成掠奪。

至於是否有人民贊成被徵收?當然有,每個人對土地的感情、使用方式不同,應給予不同價值觀的人,有自由選擇處分財產的權利。

另外,徵收是一種強制剝奪人民財產的行為,跟《憲法》賦予人民的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抵觸。因此,政府應窮盡一切努力避免徵收,尋求其他取得土地的方法,包括:優先使用公有地、購買、以地易地等等。

坤輿掩埋場是洪箱人生最後聲援的案子,最後在她的協助下抗爭成功。2021 年 1 月 25 日,她跟村民北上環保署、農委會陳情。(攝影/朱淑娟)
2013 年 7 月 18 日,張藥房拆除後,民間發起「八一八拆政府」,搶占內政部大樓。洪箱、徐玉紅、陳文瑾(從左至右),聲援彭秀春(右一)。(攝影/朱淑娟)

洪箱常說自己是一個「庄跤的歐巴桑」,但在很多人心中,她早就像泰戈爾說的,「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是台灣農村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如今,洪箱雖已遠行,但她散發的光,持續普照這片土地、溫暖人心,期待大家能從書中感受到她的風采。並從她身上,看見台灣農村善良、智慧、堅毅、推己及人的特質。而這些,才是台灣真正的價值所在。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北榮名醫涉詐領逾3377萬!假藉研究貪污遭起訴 台北榮總:零容忍

鏡週刊
02

女子巷口撿到「價值995萬」金條 順手帶回家!挨告辯稱:以為假的

CTWANT
03

快訊/挺韓直播主陳清茂「破獄救柯文哲」籌嘸百萬…咆哮、拍桌嗆銀行員

三立新聞網
04

交保喊卡!柯文哲「還要再想想」柯美蘭:哥哥知道家裡其實沒有7000萬

三立新聞網
05

遭羅智強轟「變了」 黃暐瀚認了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