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不掉的耳朵》10月首演 開啟舞蹈與聲音對話
記者黃朝琴/綜合報導
雲門舞集2025年全新創作《關不掉的耳朵》10月首演,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跨國共製,這齣大型舞作由雲門藝術總監鄭宗龍,聯手國家文藝獎得主杜篤之,法國作曲家艾斯特班・費南德茲(Esteban Fernandez)、視覺藝術家吳耿禎、時裝設計師陳劭彥、雷射藝術家張方禹等重量級創作者,讓聲音驅動身體,開啟舞蹈與聽覺的對話。
《關不掉的耳朵》以「聽覺」為出發點,探索聲音如何穿透身體、牽引情緒,進而成為推動舞者動作的力量,這是一場放大耳朵的作品,讓聲音透過身體被看見、被感受、被記住。10月23至26日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11月7、9日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11月15、16日高雄衛武營登場。
《關不掉的耳朵》的聲音設計部份,由臺灣聲音大師杜篤之與其子、同為聲音創作者的杜均堂共同擔綱,這是兩人首度聯手參與劇場創作。杜篤之橫跨半世紀的創作歷程,累積13座金馬獎與坎城技術大獎,並獲頒國家文藝獎,是華語影壇與聲音藝術的重要推手。鄭宗龍於2024年提出合作邀請,杜篤之欣然應允,並坦言這是一項極具挑戰卻值得投入的計畫,期望與杜均堂攜手打造一個「能被身體感知的聲音空間」。
鄭宗龍表示,與視覺不同,耳朵無法主動關閉,聲音是一種無法停止的感官經驗,它持續滲入、引發感受,甚至改變身體的節奏與姿態。《關不掉的耳朵》以聲音為結構核心,由感知出發,轉化為動作語彙。整體劇場將宛如電影片場,聲音是鏡頭,是剪接節奏的節點,亦是驅動舞者行動的力量,使觀眾如同觀影般經歷作品。
杜篤之表示,他做電影50年,這次創作和過往很不同,電影有具象的畫面可以做創作與想像,現代舞中有點反過來,畫面很抽象,他反而丟了很多的聲音和想像。杜均堂指出,這次的創作很不同,以前看父親做聲音,已經看得相當熟悉,鄭宗龍帶來不同火花,可以看到父親不同以往的創意與能量。
作曲家艾斯特班・費南德茲自2020年與鄭宗龍結識後,每逢雲門赴歐演出皆親赴現場觀賞。今年初應邀來臺駐地創作兩週,日間進入排練場與舞者共處,夜晚則與鄭宗龍一同進行音樂實驗。他架設多組聲音處理設備,於現場即時剪輯、生成音軌,嘗試與舞者的呼吸同步。他表示,這次不是完成一首樂曲,而是讓音樂在臺灣、在排練場、在與舞者身體互動中逐步生成。
整體舞台視覺由吳耿禎設計,建構一座能與聲音對話、容納聲響與身體即時生成的空間結構。雷射藝術家張方禹則帶來精準且具空間感的光線語彙,注入劇場的科技質地;燈光設計沈柏宏以光軌形塑「隱形牆面」,映照聲響的軌跡;服裝設計陳劭彥則運用時裝語彙,呼應身體與聲音的對位關係。主視覺由致力於臺灣文化造型的何佳興操刀,靈感來自聲音殘響與身體動態留下的視覺痕跡,並以「花押」概念設計標準字「朶」,象徵聲音與動作如記號般綻放於空間之中。
《關不掉的耳朵》是鄭宗龍首度受邀跨國場館共製作品。法國國立鳳凰劇院總監杜勒葉(Romaric Daurier)長期關注鄭宗龍創作,2020年促成《十三聲》法國9城21場巡演。這段深厚的合作緣起,源於國家兩廳院與鳳凰劇院多年來建立的堅實夥伴關係,雙方致力推動臺法創作連結與演出交流。當杜勒葉得知《關不掉的耳朵》的構想後,主動提出共製邀約。杜勒葉表示,這是一座連結法國與臺灣全新的橋樑,希望這齣作品未來可以安排更大規模的法國巡演,讓更多法國觀眾看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