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只變胖!千人調查揭「3大NG行為」恐讓代謝變差:外食族這樣吃才營養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5小時前 • 馮逸華

上班天天吃外食,你吃得健康嗎?小心肥胖和代謝問題悄悄上身!一份針對上班族代謝及飲食認知的千人調查發現,現代人常陷入3大代謝NG行為而不自知,包括高糖高鹽飲食、輕忽飲食對健康的影響,甚至不清楚6大類食物包含哪些。醫師及營養師警告,若飲食營養不均衡,可能會進一步引發代謝疾病,如糖尿病、三高、心血管疾病等。

最新調查指出3大代謝NG行為

台灣營養基⾦會董事、營養師吳映蓉表示,2025年最新針對1,000名22~65歲、男女比各半的辦公商圈民眾代謝認知與飲食行為調查,發現上班族常見的3大代謝NG行為:

  • 31.7%自認吃得健康的民眾,實際外食卻是高鹽/高油/高糖食物。
  • 31%自認身體健康的民眾,卻有腰腹部肥胖問題,忽略身體發出的代謝力警訊。
  • 67.1%民眾不清楚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之6大類食物有哪些。

吳映蓉說明,調查顯示,早餐吃吐司搭配果醬、奶油是很多人的第一餐,看似清淡,卻容易忽略精緻澱粉的膳食纖維、營養素少,加上果醬屬於高糖食品,長期攝取恐致體脂肪增加;上班族的午晚餐多吃雞腿或排骨便當、傳統小吃如滷肉飯等。建議加點一份青菜或滷蛋,補足所需纖維素和蛋白質,達到營養均衡的飲食。

調查發現,超過7成22~39歲的民眾認為高血糖、高血壓、肥胖、高膽固醇和高三酸甘油脂等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營養師許青雲表示,代謝疾病並非只有老人小孩要注意,上班族平常工作忙碌壓力大,飲食健康更要自我管理,代謝疾病應是全齡民眾都需留意的健康危機。

此外,針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中提到的6大類食物,僅有近3成民眾完全了解,而仍有近7成民眾不清楚。許青雲舉例,常見的食材如南瓜、玉米等都算是澱粉及良好全穀雜糧類,海帶、冬瓜、小黃瓜、紅蘿蔔、大番茄等則算是蔬菜,提醒民眾應擁有對食材的正確認知來源。

4大飲食原則維持身體正常代謝

許青雲提醒,民眾在日常飲食中可落實「4大飲食原則」,才能維持身體正常的代謝機能,防止糖尿病、三高等代謝疾病上身:

  • 好醣:良好的全榖雜糧類食物包含:燕麥、糙米、玉米、地瓜,能幫助增加膳食纖維、營養素和植化素攝取。
  • 好油:油脂建議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高油酸葵花油,可降低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 高纖:攝取足夠膳食纖維則能促進腸道蠕動和維持消化健康,可以多食用蔬菜類、水果類、菇類、藻類及全榖雜糧類等高纖食物。
  • 優質蛋白質:來源有豆類(如:毛豆、豆漿、豆腐等)、魚/海鮮類、蛋類、肉類(如:雞胸肉、豬肉等)、乳製品(如:牛乳、優酪乳、起司等),有助於肌肉生長、組織修復以及促進新陳代謝。衛教串聯科技實現個人化代謝管理

為強化國人代謝力與健康管理,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除了飲食衛教要做好,目前已有以「數位社會處方」為核心的健康促進模式,透過醫療數據結合運動、藝術療癒、社交互動、自我照護與文化參與等多元介入方式,協助民眾以生活化行動改善健康行為,並藉由數位平台串聯醫療與社區資源,落實「營造健康生活型態」的政策願景。

陳宏麟說明,健康管理需以「醫病協力」為核心,由醫療端提供專業知識,病人端則需從日常生活中落實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唯有民眾真正參與、有感介入,才能提升行為改變的意願,維持良好代謝狀態,達到促進健康的目標。

WaCare吉樂健康創辦人潘人豪教授指出,民眾要自行改變飲食與運動習慣並不容易,因此可借鏡國外的「社會處方箋」制度。除藥物治療外,醫師也可將運動、營養教育課程、社區健康講座等納入處方,並結合智慧穿戴裝置與 App 等數位工具,協助民眾建立個人化健康計畫,提升行為改變的動力。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訊/郭台銘媽媽今北醫辭世 享嵩壽100歲 !北醫附醫回應了

三立新聞網
02

每天刷牙卻還是蛀牙、牙齦發炎?醫曝「這個動作」害的 一票人超錯愕

常春月刊
03

肺炎已成第三大死因!專家:65 歲以上務必接種「這2劑疫苗」

健康醫療網
04

愛喝2飲品小心變禿頭 專家勸每日少喝一瓶:多留一撮頭髮

CTWANT
05

長壽秘訣曝 沖繩人愛吃「1甜食」!很少健身也不跑步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