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座迷你的時間博物館!一同見證Venice Biennale建築與Rolex勞力士的共鳴時刻
建築、建設這件事,在地球每個角落驅動著文明,但過於商業化的建商讓人們忘了建築該有的意義,它應該要有永存的精神,並當成藝術去看待。這正是 Rolex 支持建築師,並自 2014 年贊助威尼斯雙年展的原因。這趟出差體驗不只是建築的交流,更是時間的對話。從結構選材到光線設計,從觀影空間到空間流動,一切都呼應著 Rolex 對工藝與永續的執著──而這些,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被重新理解的價值。
抵達展館那天,陽光穿透了威尼斯的巷弄,斜斜落在木質外牆上。原本就已經被這浪漫之都迷倒了,抵達雙年展中的 Rolex Pavilion 更是另一番體驗,彷彿走進一座迷你的時間博物館。展館不大,卻讓人下意識放慢腳步:地面細沙鋪陳、木樑散發淡淡氣味、空氣中帶點潟湖邊的鹹味,像是某種結構性冥想場域。時間不再流動,而是被「凝視」。
空間即時間:會呼吸的 Rolex 展館
這座 Pavilion 是出自尼日的建築師 Mariam Issoufou 之手。她一出場就展現冷靜自信的氣場,言談間卻不失溫度。「我們原本想用潟湖中廢棄的木樁,但加工成本太高,後來改用拆自威尼斯老建築的橫樑。」她說。這些木樑成為展館的骨架,未來也將被製成家具,繼續延續其生命。她提到展館的平面形狀「像是兩隻交疊的手」,象徵建築師、製錶師與自然之間的合作。屋頂的樹影灑進館內,微妙地投射出 Rolex 標誌性的綠意。
我問她是否刻意為之,她微笑著說:「不是,這只是陽光與葉子的作品。但我想,Rolex 會喜歡。」她堅持展館本身也要是一件作品,不只是展示空間。於是設計出獨立觀影區域,用來播放年輕建築師 Arine Aprahamian 拍攝的紀錄片《Salizada Stretta》,這部由 Arine 親哥哥執導的作品,記錄了她在亞美尼亞裔黎巴嫩社區成長的記憶,以及如何用建築回應社群的需求。畫面中沒有旁白,也沒有快速剪輯,僅以極簡方式靜靜觀察空間、物件與人之間的關係。如同她的建築理念,也如同她導師 Anne Lacaton 所說:好的建築,不是拆掉重來,而是看見原有的價值。從建築材料到光線設計、從功能流線到故事性鋪陳,這座 Pavilion 幾乎沒有一處是不帶工藝性的。它不高調,卻耐看;不完美,卻誠實。正如Rolex長年以來在製錶中追求的那份精準與細緻。那是一種不急躁、不輕易妥協於流行的氣質。
建築不拆,價值才在
Arine 的導師,是法國建築師 Anne Lacaton。若你熟悉建築界,你會知道她是極少數「不拆房子」的建築師之一。從巴黎的社會住宅改造,到大學校園空間翻新,她的建築幾乎不從零開始,而是盡量保留、加強、延續。她說:「不是為了省錢,而是出於尊重──對於人、環境、和時間的尊重。」這樣的理念,也許不夠「壯觀」,但它讓空間更有人味,也更持久。這種「慢建築」哲學,與 Rolex 推崇的製錶工藝如出一轍。品牌從不追逐潮流,而是把時間拉長,把技藝拉深。
Rolex 在 2002 年創立 Mentor & Protégé Program,扶植年輕創作者,如今已走過 20 多年,這次邀請三位建築師共同打造展館,也延續了那份傳承精神。這三位建築師── Mariam、Anne 與 Arine,背景不同,世代不同,但她們談到「永續」時,語調卻一致:「永續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有限條件下的誠實選擇。」Mariam 用回收木樑搭建展館,Anne 堅持不拆房子,Arine 拍下她社區的日常碎片並提供重劃創意──她們都選擇慢一點、少一點、深一點。
這天訪談結束時,我們沒有浮誇的 After Party,也不需要任何大明星的加持。只有一張簡單的木椅、一座可以重複使用的展館、一段在陰影中投射出的綠光,以及對於未來建築設計的想像。這趟最大的收穫,不是空間的豪華,而是時間的重量,這是屬於品牌與藝術之間最安靜也最深刻的一次握手,想必會在我心中迴盪好一陣子。
圖片提供─Rolex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