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為自由奮戰,總統在後方剷除異己?澤倫斯基指控反貪機構「被敵人滲透」,基輔爆發戰後最大抗議潮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22日簽署一項新法,將國內兩大反貪腐機構納入總統任命的檢察總長掌控、直接剝奪其獨立性。此舉引發首都基輔的大規模抗議,成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三年半以來,首見如此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
儘管戰時戒嚴令禁止群眾集會,但仍有數千名烏克蘭民眾走上街頭,高喊「可恥!」、「烏克蘭不是俄羅斯!」等口號。根據多項民調,烏克蘭民眾對貪腐的擔憂與結束戰爭的關心程度幾乎不相上下。29歲的醫生波琳娜(Polina Tymchenko)告訴「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這完全背叛了那些在前線為自由而戰的人、背叛為烏克蘭而不是俄羅斯而奮鬥的每一個人。這一點都不光明磊落。」
抗議發生時,基輔與莫斯科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堡進行第三輪停火談判;雙方之前幾輪的談判幾乎毫無進展。
法案突襲過關
根據《經濟學人》,7月22日早上8點,備受爭議的第12414號法案在一場臨時召開的委員會會議中被匆忙提出;且不只委員會主席,甚至多數成員都沒有到場。該法案將烏克蘭兩個主要的獨立反貪腐機構——烏克蘭國家反貪局 (National Anti-Corruption Bureau of Ukraine,NABU)和專門反貪腐檢察院 (Specialised Anti-Corruption Prosecutor's Office,SAPO)——在戰爭期間交給直接由總統任命的檢察總長監督。
最終,該法案以263票支持、13票反對閃電過關,並在當天下午火速送交總統簽署生效。澤倫斯基在當晚辯解道,原先的反貪機構效率太低,並暗示這些機構已經被滲透;就在前一天,烏克蘭安全局才聲稱,這些反貪機構內部有俄羅斯間諜。澤倫斯基說:「反貪基礎建設應該要在沒有俄羅斯干預的情況下運作。」
根據NPR,這兩個主要反貪機構是在2013-14年「廣場起義」後成立的,當時該運動推翻了親俄且貪腐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這兩個反貪機構的目標是根除制度性貪腐,協助烏克蘭進行民主改革,邁向加入歐盟(EU)的道路。
當年參與運動的前調查記者、後來擔任烏克蘭國家重建與基礎設施發展局負責人的納耶姆(Mustafa Nayyem)也出現在22日的抗議現場。根據NPR,納耶姆曾協助建立讓重建過程更加透明的機制,但在去年辭職,並表示澤倫斯基政府正在破壞他們的工作。
納耶姆在臉書(Facebook)上發文寫道,這項法案「對國家毫無幫助」,並指出那些走上街頭,要求建立一個有效、透明民主制度的年輕人,與國會中投票支持這項法案的立法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納耶姆寫道:「這個鴻溝,關乎對正義、責任和國家截然不同的理解,對某些人來說,烏克蘭是個有未來的國家。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它只是一塊你能趁機榨取一切的土地。」
內部整肅早有跡象
《經濟學人》指出,近幾週來,烏克蘭政府對內部異議的打壓越演越烈。7月初,政府阻止一名備受尊敬的調查員齊文斯基(Oleksandr Tsyvinsky)出任經濟安全局(Bureau of Economic Security)局長;隨後,知名反貪運動人士沙布寧(Vitaliy Shabunin)被捕,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出於政治動機。7月中,政府改組,提拔了幾位極度效忠澤倫斯基的人,包括新任總理。
根據ABC新聞,就在法案通過的前一日,烏克蘭安全局(SBU)與檢察總長辦公室突襲搜查多名國家反貪局(NABU)的官員,並開始調查專門反貪腐檢察院(SAPO)對國家機密的處理方式;許多官員被指控貪污,甚至與俄羅斯有不當聯繫。有消息指出,此次修法的導火線,可能是國家反貪局開始調查總統內部高層的財務行為。
《經濟學人》指出,就連部分澤倫斯基的幕僚也對這波整肅行動感到震驚。一位官員形容,這次倉促又全面的立法,不免讓人聯想到2014年1月16日,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通過的「反抗議法案」,那是他被人民推翻、搭直升機倉皇逃離基輔前的最後一波打壓行動。
另一名消息人士則認為,澤倫斯基陣營是在「抓住機會、趁現在為所欲為」,因為他最近似乎成功拉攏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該名消息人士表示:「現在焦點轉向對付內部的敵人了」。而國會議員澤連尼亞克(Yaroslav Zheleznyak)則語帶諷刺地告訴《經濟學人》:「今天,263位興高采烈的國會議員,合法化了貪污行為⋯⋯只要你忠誠,你想要什麼都可以。」
歐盟警告「民主倒退」
根據ABC新聞,在澤倫斯基正式簽署該法案之前, 歐盟東擴政策負責人柯斯(Marta Kos)就在社群平台X發文警告,此舉將對烏克蘭加入歐盟談判造成負面影響:「像NABU和SAPO這樣的獨立機構,對烏克蘭邁向歐盟相當重要。」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發言人也指出,這項舉動可能削弱烏克蘭申請加入歐盟的希望,並補充,歐盟對烏克蘭的援助資金是「建立在透明、司法改革與民主治理的基礎上」。
Seriously concerned over today’s vote in the Rada. The dismantling of key safeguards protecting NABU’s independence is a serious step back.
Independent bodies like NABU & SAPO, are essential for 🇺🇦’s EU path. Rule of Law remains in the very center of EU accession negotiations.— Marta Kos (@MartaKosEU)July 22, 2025
駐基輔的G7大使也發表聯合聲明,對此事表達「嚴重關切」。然而《經濟學人》指出,這些外交措辭似乎毫無效果。過去,烏克蘭會參考美國的意見,但隨著川普領導下的美國不再關注烏克蘭的改革進程,基輔便轉而尋求歐洲、G7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指引,不過這些國際組織對烏克蘭民主倒退的反應卻非常「軟弱與冷淡」。
「愚蠢到難以置信」
烏克蘭國會言論自由委員會主席尤爾奇申(Yaroslav Yurchyshyn)在基輔抗議現場對NPR表示,澤倫斯基已經與民意脫節,他說:「身為戰時的國家元首,總統應該要和社會保持連結。我們看到的這些年輕人,他們都是親歐的、他們相信我們的民主。」
一名不願具名的前官員也向ABC新聞表示:「我們輸掉這場戰爭,不是因為西方沒給我們足夠武器,而是因為貪腐、缺乏專業治理,還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為澤倫斯基的威權統治而戰。」
美國智庫「R.T. Weatherman」基金會主席、俄烏特使凱洛格(Keith Kellogg)之女莫布斯(Meaghan Mobbs)也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痛批這項法案「簡直愚蠢到難以置信」,尤其在美國對烏政策出現轉機的關鍵時刻。
This decision is truly, unbelievably, mind-bogglingly stupid.
It happens at the worst possible time given the recent positive shifts in US policy.
This gifts a strong narrative to bad actors.https://t.co/OUUT1HGtJH— Meaghan Mobbs (@mobbs_mentality)July 22, 2025
根據ABC新聞,基輔市長克里契科(Vitali Klitschko)也參加了22日的抗議活動。他在Telegram上寫道:「這項法案,無論如何都無法讓烏克蘭更靠近歐盟,也無法更靠近民主、法治與正義。我們的士兵今天流血奮戰,不就是為了這些價值嗎?」並表示,支持該法案的勢力「正以戰爭為藉口,加速將烏克蘭推向威權主義,摧毀反貪機構、地方自治、打壓社運人士與記者」。
克里契科進一步補充:「的確,我們對所有執法機構的獨立性、公正性與合法程序都存有疑問,但這不代表要讓整個制度淪為當權者的打手⋯⋯別忘了,這些行為遲早都得有人負責,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法律上。」(推薦閱讀)基輔,徹夜未眠:烏克蘭人蜷縮地鐵、躺進鐵箱,向炮火討一場安穩夢
另一方面,克里姆林宮則對此冷淡回應,稱這是「烏克蘭的內政」,但也不忘藉機炒作澤倫斯基政府「沒有妥善使用美國納稅人的援助金」。俄羅總統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23日對媒體強調:「烏克蘭境內貪腐非常嚴重。」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