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研究:明星員工跳槽,表現可能比原團隊差
Meta砸2億美元挖角蘋果AI主管、再撒10億美元招募更多AI人才。但學術研究發現,明星員工跳槽後表現往往不如預期,關鍵在於個人能力與公司的微妙平衡。
全球科技產業正上演一場史無前例的人才爭奪戰。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親自出馬,為「超級智慧」(superintelligence)實驗室招兵買馬,開出令業界震驚的天價薪資。
根據內部消息,祖克柏向蘋果AI模型負責人開出的挖角條件高達2億美元(約為新台幣60億元),並再出資1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300億元)延攬其他矽谷AI專家。這個數字足以讓任何頂尖人才心動。
面對如此積極的挖角攻勢,其他科技巨頭也不甘示弱。OpenAI高層據傳正在「重新調整」內部薪資結構,希望透過更優渥的待遇留住核心人才,避免被Meta成功挖角。
砸大錢挖角明星員工真的值得嗎?
然而,這種瘋狂搶奪精英人才的策略,建立在一個關鍵假設之上:人才具有完全的可移動性,他們無論在哪家公司都能發光發熱。但這個假設真的成立嗎?
整體而言,內部晉升的員工表現通常優於外部招聘的新進人員。內部升遷者擁有明顯的環境優勢,他們清楚知道遇到問題時該向誰求助,熟悉公司內部系統的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融入既有的企業文化。
表面上看來,這些只是基本的適應性障礙,明星人才應該能夠快速克服。但問題的核心遠比想像中複雜。
一個人的工作表現並非純粹來自個人能力,而是個人技能與工作環境的綜合結果。這個環境包括人脈、企業文化氛圍、作業流程慣例,以及那些難以言傳的隱性知識。
明星員工跳槽後,表現不如原公司同事
多項研究試圖分析企業特有因素對人才表現的影響。其中,哈佛商學院組織行為企管教授格羅伊斯堡(Boris Groysberg)是這方面有名的學者。
格羅伊斯堡與多位學者合作的一篇論文,追蹤了頂尖投資分析師(按外部排名)轉職後的表現。
理論上,投資分析師的工作相對獨立,他們轉換公司後往往還是服務相同的客戶群,因此換工作對其表現的影響應該有限……
繼續閱讀全文👉🏻哈佛商學院研究:明星員工跳槽,表現可能比原團隊差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主管讚「你是公司最優秀員工」可能是職涯警訊?前微軟人資總監:想成為不可或缺毀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