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新禁令:撤銷台積電南京廠VEU授權 這是232條款前哨戰?
美國政府決定自2025年12月31日起,撤銷台積電南京廠的「驗證後最終用途」(Validated End User,VEU)授權,意味未來所有美國晶片製造設備、備用零件乃至化學品,台積電都必須逐一申請出口許可才能運往南京廠。台積電昨(2)日晚間證實消息,表示正在評估情況,並與美國政府保持溝通,以確保南京廠營運不中斷。
這項決定讓外界擔心,台積電在中國的生產將受到更多不確定性影響,營運彈性與供應鏈協調都將大幅縮減。市場普遍解讀,美國此舉不僅是對中國半導體的持續圍堵,也可能是白宮為「半導體關稅戰」提前佈局。
南韓廠區同遭撤銷,外資企業全面受制
事實上,台積電並非唯一受到波及的外資晶片廠。美國商務部上週五也宣布,撤銷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在中國廠區的VEU授權,將於120天後正式生效。
這代表在中國設廠的外資半導體企業,無論台灣或南韓,都將失去快速進口先進設備的通道,全面受制於美國的出口管制程序。由於過去申請出口許可常需數月甚至更久,外界擔憂南京廠以及韓企在中國的生產線,可能因此出現交貨延遲,進而影響客戶供應鏈。
市場反應:台積電ADR下跌,台股震盪
消息傳出後,金融市場率先反應。台積電ADR在2日美股下挫1.07%,費城半導體指數跌1.12%,那斯達克指數也收跌0.82%。分析師指出,投資人擔憂美中科技角力升級,將牽動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性。
台股3日開盤後,台積電股價一度下跌5元至1,155元,盤中甚至觸及1,150元,失守10日線。不過,由於承接買盤進場,股價隨後回升至平盤1,160元,顯示市場雖有疑慮,但仍對台積電基本面保持信心。
經濟部五點聲明:南京廠占比僅3%
對於外界憂慮,經濟部在深夜緊急發出五點聲明,強調南京廠僅占台積電整體產能約3%,比例有限,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競爭力不會造成實質影響。
經濟部指出,此次措施是美國持續強化半導體管制的一環,並非針對台積電;台積電在中國大陸涉及美國BIS(工業安全局)管制的,僅有南京廠的16奈米製程,產能比重相當有限,未來比例可能持續下降。經濟部並強調,將持續與美方及業者密切聯繫,協助業界降低影響。
南京廠角色:從先進製程轉向特殊應用
台積電目前在中國擁有南京廠與松江廠。南京廠最早以16奈米、12奈米製程為主,但隨著美方對先進製程限制日趨嚴格,台積電近年調整策略,投入約新台幣800億元擴充28奈米產能,將月產能拉升至4萬片,以滿足車用晶片與特殊應用需求。
不過,由於南京廠仍具備16/12奈米製程能力,屬於相對先進技術,因而成為美國此次取消VEU授權的對象。相較之下,松江廠以8吋成熟製程為主,產品涵蓋高壓元件、嵌入式記憶體、微控制器等,並未受到影響。
根據台積電年報,去年大陸廠區為公司貢獻約260億元獲利,雖占比不高,但仍是重要獲利來源之一。台積電強調,將積極與美方溝通,力求讓南京廠營運不中斷。
川普政府放鬆部分限制,背後戰略未明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川普近期才做出多項放寬出口管制的決定,包括計劃撤銷拜登時期的AI晶片出口限制,並批准輝達(Nvidia)向中國銷售部分H20晶片。然而,此次卻又同步收緊對外資晶片廠的設備授權,政策矛盾之處,引發外界對白宮戰略走向的疑問。
美國商務部表示,未來將允許外資晶片廠繼續維持現有產能,但不得擴充或升級技術。外界解讀,這顯示美方意圖維持中國現有晶片供應水準,但避免進一步技術突破。
不確定性升高,全球半導體格局受考驗
目前尚不清楚美國將以多快速度審核出口許可申請。路透社先前報導,美國積壓了數千件出口許可案,包含晶片製造設備,導致企業供應鏈調度困難。此次取消VEU授權,恐使申請數量進一步暴增,加劇壓力。
業界人士分析,對台積電而言,南京廠產能占比有限,短期不至於動搖公司整體營運。但在美中科技競爭長期升溫的格局下,如何平衡美國法規與中國市場需求,將是台積電的重要挑戰。
同時,外界也關注美方是否會進一步將措施擴及其他成熟製程,甚至牽動更多產業鏈合作。未來幾個月,美國出口政策走向與台積電的因應策略,將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觀察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