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高松必遊四景:城跡、水庭、古村、夕陽臺

旅讀

發布於 09月04日07:25 • 文_黃彥綾/旅讀 圖_李智凱/旅讀

初次到訪高松,不妨從這座城市的四大經典景點開始。沿著護城河想像昔日水城風華,在栗林公園步移景異,走進四國村感受古民宅歲月,再登上屋島展望臺,飽覽日落與夜景。

高松城跡(玉藻公園)

自JR高松站步行約7分鐘,即可抵由高松城遺跡所劃定的公園。由於高松城一帶海域過去被譽為「玉藻之浦」,因此又稱玉藻城。最早是1587年由生駒親正下令修築,然而,現今可見遺址主要為江戶初期時任高松藩藩主的松平賴重所改建。

高松城跡(玉藻公園) © 李智凱/旅讀

高松城城郭形式為輪郭式平城,以本丸御殿及天守等為核心向外延伸,共有三道水堀。水堀的水直接引自海水,使其有易守難攻的優點。可惜的是,城內天守在1884年因老化而拆除,根據舊照,其形制採唐造風格。城內依舊留有引自海水的護城河,並推出「城舟體驗」。

地址玉藻町2-1
時間
7:00-17:00

高松城跡(玉藻公園) © 李智凱/旅讀

栗林公園

背倚紫雲山,坐擁6個水池和13座人造築山的栗林公園,是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別名勝」的庭院國寶,2009年獲列米其林觀光指南三星評價。這座庭園最初建立於1642年,為松平家繼承自生駒家而來的土地,建設歷經松平家五代藩主時期,超過100年,終於1745年宣告竣工,並命名為栗林莊。

栗林公園 © 李智凱/旅讀

占地廣闊的庭園以「一步一景」的思維,創造出步移景異的遊覽體驗。建園早期,北門附近曾存有一片栗樹林,現今已不復存在。由於高松為日本知名松樹盆栽的盛產地,故園內栽有約1400棵松樹,另有櫻花、梅花、楓葉和蓮花等植物。隨四時流轉,別具韻味。

地址栗林町1-20-16
時間
5:30-19:00(依季節不同)

栗林公園 © 李智凱/旅讀

四國村博物館

踩過藤蔓所編織的吊橋,坐在石梯上遙想點燃篝火的夏夜,抬頭細看簡單樸素的茅草屋頂……位在屋島山坡上的四國村博物館(簡稱四國村),是一座由33棟古民宅與建築所組成的野外博物館。園內建物來自四國四縣,經遷移復原後於此展示,包含江戶至大正年間所建的住宅、居民集會所、燈塔、米倉及醬油窖等。近年來,除了古建物,還特請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打造四國村藝廊,並改建古厝及神戶異人館為烏龍麵店和咖啡廳。

四國村博物館 © 李智凱/旅讀

2019年,四國村同時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合作,將參展作品設置於園內展出。今年夏季展期中,台灣知名舞團雲門舞集也受邀在此演出《定光》。

地址屋島中町91
時間
9:30-17:00,週二公休

四國村博物館 © 李智凱/旅讀

屋島展望臺

屋島海拔高約300公尺,因周遭地勢平緩、面朝大海,擁有開闊的景緻。山頂建有多個觀景臺,其中的獅子之靈巖展望臺獲選為「日本夕陽百選」和「日本夜景百選」。南峰上,還有與弘法大師相關的「四國八十八箇所」名剎──第84座的屋島寺。

屋島展望臺 © 李智凱/旅讀

值得注意的是,從琴電屋島站往返於屋島山上停車場雖有公車,然而,僅在週五、週六及假日前一天有晚間班次。造訪當日,為趕晚間餐廳攝影行程,我們是在夕陽落下海平面前,驚險刺激地騎著共享單車「嚕」下山。

地址_屋島東町屋島山上

屋島展望臺 © 李智凱/旅讀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2025年9月號第163期《一個人也不寂寞的瀨戶內海》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旅遊相關文章

01

台灣高端旅遊史上第一次!麗池卡登「海上超跑級」郵輪確定抵台,從基隆港就能登上移動的美術館!

旅讀
02

超可惜 大武之心南迴驛站店家多撤走超冷清

自由電子報
03

18萬株向日葵花海搶先拍!5大美拍亮點最新花況市區必訪花景

景點家
04

誠品週年慶滿千送百Potato Corner薯條100新櫃進駐!午夜音樂會電影馬拉松登場

景點家
05

釜山旅遊強勢竄紅!蒐羅5大熱銷飯店,CP值破表,每人每晚最低千元有找!

旅遊經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