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移民工淪黑洞詐騙:約3成曾遭詐騙、不到14%會報警
Newtalk新聞
首份台灣移民移工受詐騙風險報告今(6)日出爐,約145萬在台移民/移工裡,約30%受訪者曾遭遇詐騙情形,其中,有15.6%表示自己曾實際受騙,另有14.8%表示,曾差點成為受害者,57.6%的受訪者表示,詐騙者是以他們的母語進行溝通。但他們受詐騙後,僅有13.71%會選擇報警。
南洋台灣姊妹會、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移民青年倡議陣線今日在立法院舉行「在台移民/工如何被推向詐騙深淵?」記者會,並發布「移民/工詐騙之制度性風險報告」,揭露政府反詐盲區。他們也高喊口號「飄洋過海被詐乾、防詐守護移民工」。
今天參與記者會的成員包括: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國民黨立委王育敏及民進黨立委林月琴,以及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移民青年倡議陣線、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等長期關注移工與新住民議題的團體。
他們表示,台灣社會強調打詐、政府宣稱「全民防詐」,但長年忽略了一群最需要保護的人。該報告指出,截自2025年6月,台灣的移民移工人口估計超過145萬人,其中,婚姻移民約61萬人,移工84萬人,接近總人口的6.3% 。內政部警政署打詐儀表板最新統計,最常見的詐騙類型為「假投資詐騙」、「網路購物詐騙」與「假交友(投資詐財)詐騙」。然而,這項官方統計並未以移民/移工身分作為分析維度,未能揭示婚姻移民與移工的受害樣貌,使得反詐策略難以針對高風險族群制定有效對策。
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長洪滿枝表示,姊妹會歷時一年完成全台首份「在台移民/工詐騙之制度性風險調查報告」,揭露詐騙風險中移民工的脆弱處境,也是反詐制度中,第一次真正傾聽她們的聲音。她指出,無論是婚姻移民、移工,甚至是來台留學生,雖然來台目的不同,卻同樣面對資訊落差、法律不對等與語言障礙等結構性困境。也正因如此,姊妹會關注的不只是婚姻移民,也投入移工的權益倡議。
調查指出,約有30%的受訪者曾經遭遇詐騙情形,其中15.6%表示自己曾實際受騙,另有14.8%表示曾差點成為受害者。雖然有69.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未曾直接遭遇詐騙,但仍有高達51%的人聽過朋友被詐騙的案例。這顯示詐騙事件在移民/工社群中被廣泛討論,即使未親身經歷,許多人也對潛在風險感到憂慮。此外,57.6%的受訪者表示,詐騙者是以他們的母語進行溝通,這讓他們容易降低戒心,因為對來自同一國家的移民之間,通常存在一種信任感。
姊妹會執行秘書周慧盈指出,移工的受詐騙樣態,除了生活中常見的詐騙陷阱,更有來自制度本身的風險。本次調查發現,移民工受詐可分為兩類:一是「日常生活詐騙」,如購物、交友、贈品等情境;二是「制度性詐騙」,反映政策漏洞如何讓移民與移工長期暴露於風險,甚至被迫成為失聯或無證者。
調查數據顯示,有32.5%的案例為詐騙者冒用朋友或家人的帳號,假借名義要求借錢或匯款;28% 則與假仲介或虛構工作職缺有關,移工支付高額手續費後卻發現根本無工作可做。另有18.1%的受訪者曾在社群平台上遭遇戀愛詐騙,被假冒的情人騙取金錢;17.3%因參加促銷活動或申請免費贈品而洩露個資;更有11.9%的受訪者表示,曾因借出或販售銀行帳戶而被捲入詐騙案件。
周慧盈進一步強調,竟然有近三成(28%)的移工,曾遭遇工作仲介的詐騙,這些詐騙以「轉職」、「代辦合法文件」、「引介高薪工作」等話術為餌,收取數萬元費用,將移工推向黑工市場、非法就業或無保障的勞動環境。
當被問到,「在你或你的朋友曾遇到的詐騙中,詐騙者是如何取得你的信任?」28.5%的移民與移工表示,曾遭遇假冒政府或公司名義的詐騙,20.9%則看過詐騙集團提供看似真實的假證件或文件。這表示政府在移民工防詐行動中的缺席,反而變成詐騙者最好用的工具。
對於政府打詐網站或165專線欠缺東南亞語言,洪滿枝表示,源頭在於台灣政府沒想到每個部門該都已專門翻譯,所以,沒有翻譯的費用。所以,當需要時就抓一個留學生或懂越南文的人。但翻譯應該是被培訓的,才不會把「日照中心」翻譯成有太陽照的地方。
新移民勞動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王娟萍也表示,陸配被騙時,他們通常也不敢報案。例如,移民署有制訂一些配額,例如是前親生子女來台後如何取得身分證,或親生父母來台灣等,這些都必須過五關斬六將,「移民署有些貪污腐敗現象」,好像有人成功過,「我也好像可以」,「如果拿錢就可以處理」,這樣就造成詐騙的可能。
但對於媒體追問,是否有具體移民署貪污的情形,王娟萍解釋,因為,移民署處理問題時,喜歡用個案方式處理,而不是在制度上解決問題,所以,這也提供詐騙集團一個介入的方式,利用「我在移民署有認識的人」方式來詐騙。
周慧盈也表示,或許政府會跳出來說,「移民工的詐騙都是自己人騙自己人」,但他們要講的是,這是制度造成詐騙,在他們社群蔓延。
問卷第19題「當你遇到疑似詐騙的情況時,你會怎麼做?」的回答,更具體說明了移民組織在危機處理中的角色:(複選)
● 試著向朋友或同鄉尋求協助:33.43%
● 向當地的移工或移民團體尋求幫助:22.86%
● 嘗試自己解決或忽略:16.86%
● 報警:13.71%
● 試著向身邊的台灣人求助:11.71%
● 其他:1.43%
若不幸受騙,33%的受訪者選擇尋求朋友或同鄉協助,23%的人表示會向在地移工或移民團體求助。相較之下,只有13.7%的受訪者會選擇報警。這項結果點出一個長期被忽視的事實:在缺乏語言、文化理解與信任感的情況下,官方機制往往不是移民工第一時間能依賴的選項。
第22題:你是否知道台灣政府提供的勞動或移民法規相關諮詢專線?
- 是,並且曾經使用過,覺得有幫助(45%)
- 是,並且曾經使用過,但覺得沒有幫助(7%)
- 是,但從未使用過(35%)
- 否,不知道(12%)
從第22題的數據來看,雖然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45%)使用過政府提供的勞動或移民法規相關諮詢專線並表示「覺得有幫助」,但也有超過四成(42%)的人雖知道卻未曾使用、或曾用過卻覺得沒幫助,甚至有12%的受訪者「完全不知道」有這樣的資源。這說明,政府針對移民工的資訊推廣與服務可近性,仍有極大進步空間。
第23題:你覺得台灣政府在你的工作或是生活上的資訊支援是否充足?
- 足夠,能滿足需求(50%)
- 有些幫助,但仍有不足(39%)
- 不足,主要依靠仲介或其他渠道(10%)
- 完全沒有幫助(2%)
第23題則進一步反映了移民/移工對政府整體資訊支援的主觀評價。儘管有半數人認為資訊「足夠,能滿足需求」,仍有近四成(39%)認為「有幫助但仍有不足」,另外也有1成以上的人表示政府資訊「不足」或「完全沒有幫助」。這凸顯了官方機制在語言、文化、理解力與信任建立上仍有落差。
結果顯示,在一般性的生活資訊。在日常生活中,移民與移工往往對「政府」、「官方」這類身分有高度信任。因此,當詐騙者假冒政府機關、知名公司或以官方名義設立帳號時,更容易取得他們的信任並進行詐騙。這樣的現象從調查中也得到了驗證——如第18題顯示,有高達28.5%的受訪者指出,詐騙者正是透過假冒政府單位或知名企業,成功讓移民/移工卸下戒心、進一步上當受騙。
他們表示,當移民/移工在疑似受到詐騙時,他們尋求幫助的主要對象卻不是官方。只有13.71%會報警。大多移民與移工傾向尋求來自身邊的同鄉、朋友或移工組織幫助,而非第一時間向警方或政府單位求助。政府若無法進一步加強對移民/工的資訊可及性與服務效能,就會使官方的角色在移民工生活中邊緣化,也間接削弱了打詐系統的有效性。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