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海底逾80年!二戰沉沒戰艦殘骸重現世人眼前
Newtalk新聞
軍事媒體《Military Times》報導,專業海洋調查機構「海洋探索信託基金會」(Ocean Exploration Trust)研究人員花費22天,完成二次世界大戰重要戰場索羅門群島「鐵底灣」(Ironbottom Sound)的歷史性勘察,揭露80年前多艘沉沒的船隻遺骸。這次考察由「瓜達爾卡納爾海上考古考察」(NA173)團隊執行,使用先進的遙控潛水器(ROV)與無人水面艇DriX,成功繪製了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海底地圖,創下鐵底灣最高解析度的地圖紀錄,並以超高解析度視覺與聲納技術,記錄了多艘沉船的詳細影像。
鐵底灣因1942年瓜達爾卡納爾戰役期間的5次重大海戰而得名,當時盟軍與日軍共損失111艘軍艦與1450架飛機,超過2萬名人員陣亡。此次考察發現了包括美國重巡洋艦文森斯號(Vincennes)、阿斯托里亞號(Astoria)、昆西號(Quincy)、北安普敦號(Northampton),以及驅逐艦拉菲號(Laffey)、德黑文號(DeHaven)、普雷斯頓號(Preston)、沃克號(Walke),澳洲皇家海軍重巡洋艦坎培拉號(Canberra)、日本帝國海軍驅逐艦夕立號(Yudachi)等船隻,並首次拍攝到4艘沉船影像,還發現了此前未被記錄的紐奧良號(New Orleans)船首與日本驅逐艦照月號(Teruzuki)。
根據紀錄,1942月11日30日發生的「塔薩法隆加海戰」(Battle of Tassafaronga)中,「紐奧良號」在瓜達卡納爾島近海遭到日軍93式魚雷重擊,船體前方彈藥庫被引爆,炸斷包括整個艦艏將近1/3的艦體,這場爆炸造成超過180名船員喪生。在失去艦首且艙內持續進水的情況下,「紐奧良號」船員竟在艱困的狀況下讓剩餘船身勉強支撐返回附近的圖拉吉島(Tulagi)港口,船員用椰子樹幹支撐艦體,後續航向澳洲準備返回美國大修。紀錄上,「紐奧良號」在1943年3月7日從雪梨返回華盛頓州普吉特灣海軍船廠(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時,全程都是艦尾在前的「倒車航行」。
二戰關鍵戰役的歷史現場重現,不僅為歷史學家提供珍貴資料,也提醒世人戰爭的沉重代價與和平的珍貴。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