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美食

泡菜傳統高鹽飲食、青少年愛甜飲!韓國政府出手控糖減鈉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10月20日16:00 • 食力FoodNEXT

撰文=編輯部

韓國食品藥物安全處(MFDS)公布2019至2023年「國家營養與健康調查(KNHANES)」結果,涵蓋超過30,000名受訪者。報告顯示,雖然近年鈉攝取量略有下降,但仍顯著高於國際建議標準;而糖攝取在整體仍屬安全範圍,但特定年齡與性別族群(特別是青少年女性與幼童)已超出健康門檻。

鈉攝取平均每日3,136毫克 仍為建議值1.6倍

根據調查,2023年韓國人每日平均鈉攝取量為3,136毫克,較2019年的3,289毫克下降約4.9%。儘管呈現下降趨勢,但仍高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攝取量2,000毫克的1.6倍。男性與30至40歲族群為主要高攝取群體,平均分別達3,696毫克與3,389毫克。

從年度變化觀察,鈉攝取量自2019年起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約3,074毫克,但2023年略為回升約2%。報告指出,這可能與疫情後健康意識減弱、民眾重回高鹽飲食習慣有關。MFDS表示將推動新政策與指導方針,以防止鈉攝取再度上升。

醬油與泡菜仍是主要鈉來源

報告指出,韓國飲食文化中以醬油、味噌與鹽為基礎的調味習慣,使得日常主食與湯品成為鈉攝取的主要來源。麵條、餃子、泡菜、湯鍋、拌炒類料理均屬高鈉食物。泡菜與辣湯等菜餚在中老年人中佔比高,而年輕族群則因外食與調味料使用頻繁,更容易超標。MFDS建議消費者可減少醬油用量、使用低鈉替代品或將調味料分開提供,以降低總攝取量。

平均糖攝取佔每日熱量7.5%~7.7% 青少年女性超標

在糖攝取方面,韓國人每日糖分佔總熱量比約7.5%至7.7%,仍低於WHO建議上限10%。整體而言,全體人口的糖攝取尚屬安全,但部分族群已超出建議值。

其中,女性青少年(12至18歲)糖分佔每日熱量比達11.1%,是最明顯的超標群體。報告指出,這與甜點、含糖飲料、麵包與冰品的高頻消費有關。飲料中糖的貢獻自2019年以來下降約9.5%,但報告警示,糖分在零食、餅乾與米果等加工食品中的比例反而上升,顯示即使飲料控糖見效,總糖攝取仍有被其他食品補償的趨勢。

幼童糖攝取比例最高 中年人最低

按年齡層觀察,幼童(3至11歲)糖攝取佔每日熱量比高達14.8%,為所有年齡層之最;35至49歲族群則最低,約12.3%。在加工食品來源中,12至18歲族群糖攝取佔比達9.4%,顯示青春期青少年是最易受高糖飲食影響的群體。

高鈉飲食仍是健康風險主因

報告提醒,男性與中年族群的高鹽飲食仍為主要公共健康隱憂,若不加以控制,恐進一步提升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政府計畫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動定向營養干預計畫,並結合食材標示、低鈉產品開發與教育宣導,降低長期疾病負擔。

整體來看,韓國在鈉與糖減量政策上雖已有進展,但族群差異與飲食習慣轉變仍是挑戰。MFDS強調,未來將持續透過監測、標示與飲食教育,推動「減鹽、控糖」成為全民行動。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超加工食品對健康的潛在風險受關注!全球飲食新品如何在減鈉與美味之間作出平衡?
心血管疾病占國人10大死因的3項!怎麼利用「得舒飲食」來重建飲食習慣?
比糖甜300倍卻不苦?新一代甜菊糖3.0搶攻減糖飲料市場

參考資料
▶Food Navigator,South Korea’s sodium and sugar intake report: 4 major findings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美食相關文章

01

普發一萬咖啡買一送一放大!媽祖好神卡全家普發放大3重奏優惠

景點家
02

從早到晚輕鬆吃!麥當勞「歲末雙享祭」優惠最低59元起、七大飲品買一送一

Zeek玩家誌
03

阿里山賞楓列車「這天」開搶!搭百年蒸氣檜木火車看雲海, 遊程內容一次看

食尚玩家
04

原來不是日本發明的嗎?源於海外卻在日本發揚光大的5種調味料

LIVE JAPAN
05

【2025澳門美食】14間必吃店家!大三巴、官也街美食推薦

FUNTIME
06

「晶華蟹宴」登場,各「蟹」將聽「令」! 大閘蟹、沙公、沙母、處女蟳與鱈場蟹接棒出擊!

旅遊經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