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吃魚最健康?營養師點名「鯊魚、炸魚、生魚片」少碰
雖然魚類富含優質蛋白質與營養,但營養師張語希指出,部分魚類食用方式可能暗藏健康風險,特別點名5種需要謹慎食用的魚類,包括大型掠食魚、油炸魚類等,過量攝取恐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顯示,鯖魚、秋刀魚、鮭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具有保護心臟、預防動脈硬化的效果。然而,張語希強調,民眾在選擇食用魚類時需要更加謹慎,某些食用方式可能反而危害健康。
根據張語希在臉書影片中的說明,第一類需要注意的是大型掠食魚類,如旗魚、鮪魚、鯊魚等,這類魚種較容易累積高濃度汞與重金屬,特別是孕婦與兒童應該盡量避免食用。
第二類是各式炸魚,張語希表示,魚肉裹上澱粉後油炸,容易產生反式脂肪,這類脂肪會增加民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第三類則是重口味中式魚料理,例如紅燒魚、糖醋魚等,這類料理普遍含有過高的鹽分與鈉含量,容易造成水腫,尤其高血壓患者更需要特別留意。
在深海魚方面,張語希特別提到鯖魚,雖然含有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但仍可能存在重金屬殘留的風險。她建議民眾選購時,應優先考慮體型較小且有產地履歷標示的魚類,相對較為安全。
至於第五類的生魚片,張語希警告可能存在寄生蟲與細菌污染的風險,建議免疫力較差者、孕婦及兒童應該避免食用。
為了降低攝入重金屬的風險,張語希提到,鮭魚若先去皮再煎,可減少40%的重金屬殘留;若是煎完才去皮,則可減少20%,建議在煮湯前先將魚肉汆燙,不僅可去除表面血水、腥味和雜質,還能減少重金屬的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