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生扭不開瓶蓋、站不直!驚診斷「肌張力不全症」開顱救回黑白人生
一名國小六年級男童發病初期,出現手無法扭開瓶蓋、身體嚴重扭曲、無法站直等症狀,家屬四處就醫卻始終找不到病因,讓他對未來充滿恐懼,感覺自己的人生「像是黑白的」。直到赴台大醫院確診為「肌張力不全症」,並在醫療團隊評估後接受高精度、高難度的「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植入手術」,術後半年便能正常行走,九個月後還能騎腳踏車,如今已能在大學校園自立生活。
台大醫院今(4)日召開記者會表示,院方高精度深腦刺激(DBS)手術已累積突破400例,為肌張力不全症等患者帶來全新治療契機。院方並分享一名典型病例:一名國小六年級男童因肌張力不全症,出現手無法扭開瓶蓋、身體嚴重扭曲、無法站直等症狀,2019年經台大醫療團隊評估後接受深腦刺激手術,術後半年即可正常行走,九個月後甚至能騎腳踏車,如今已能在大學校園獨立生活。
男童父親回憶,兒子發病前就像一般孩子般活潑自如;然而在小學六年級時,家人逐漸發現他連瓶蓋都扭不開、身體經常出現彎曲動作,走路也異常艱辛,甚至因脊椎側彎必須仰賴背架支撐。家屬四處求醫卻始終找不到病因,同儕之間也會議論,讓孩子對未來充滿恐懼,感覺自己的人生「像是黑白的」。直到赴台大醫院確診為「肌張力不全症」,才終於找出病因;由於過去藥物及肉毒桿菌療效有限,家屬對需開顱的手術曾一度相當猶豫。
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戴春暉指出,肌張力不全症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患者多因基因突變,小孩子通常會在6、7歲之前發病,好發在青春期,若錯過長高前的黃金治療期,青春期易急速惡化,嚴重影響行走與日常功能。
戴春暉說,深腦刺激治療是一種仰賴高科技的大腦疾病治療方式,利用裝置在大腦深部腦核的電極進行電流刺激,並藉由胸前的脈衝治療器, 連結腦部,以電擊刺激特殊節律點或腦核,由於必須開腦,同時深入8到10公分深的腦部,鎖定僅0.3到0.5公分大的核區移入裝置,因此,要求治療必須精準鎖定,以免影響其他大腦部位。目前已能有效治療巴金森氏症、肌張力不全症、原發性顫抖及癲癇等病症。
健保自2015年起給付巴金森氏症的深腦刺激治療,並於2024年擴大涵蓋肌張力不全症,每年約50名病友可受惠。台大經驗顯示,肌張力不全症病友患者在治療3至6個月後可見顯著改善,但需終身維持治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