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綠色照顧理念!「埔頂米香屋」廚房開張 展現創意料理、食農教育文化傳承
「埔頂米香屋」廚房今3日正式啟用,長者們的一碗飯距離變近了。(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觀傳媒編輯中心)【記者廖妙茜/綜合報導】 後龍埔頂社區於今(3)日舉辦「埔頂米香屋廚房揭牌儀式暨快樂農夫產業活化活動」,正式啟用來自社區共同努力建置的共食廚房。活動現場重現了插土地公拐祈福儀式,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夥伴們一起體驗稻田插秧,認識臺灣農村社區在地文化,社區也準備了多道以黑米為主的特色米食,讓來賓體驗搓湯圓、做黑米菜包,從產地到餐桌感受埔頂在地黑米的魅力。
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陳榮俊分署長與社區一同插下土地公拐。(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一碗飯的距離變近了 「埔頂米香屋」是理事長與居民圓夢的見證過去埔頂活動中心因無廚房,煮飯須跑到旁邊上帝宮,要穿越馬路既不便又危險。為改善困境,理事長張欽說,社區自111年開始籌劃建置廚房,他為了能爭取更多資源,決心參選鎮民代表,只為替社區爭取完善的廚房空間,服務社區居民。令人動容的是,一位曾受社區綠色照顧關懷的長者,臨終前將遺產全數捐出,作為廚房建設關鍵經費,也帶動鄉親響應,共同促成「埔頂米香屋」廚房落成,成為社區綠色照顧的象徵與結晶。
插下土地公拐 讓傳統智慧向世界發芽活動現場重現了傳統在田頭祭祀土地公的儀式,並插下象徵土地公拐杖的「土地公拐」,就是為了讓土地公能夠柱著拐杖,在田間巡視、護佑農民。祈福過後,來自捷克、印度、越南的國際夥伴,以及在地的小朋友們,一同走進田間,親身體驗插秧的過程,不僅延續傳統農村智慧,也讓人們重新連結對土地的敬意與感恩,讓文化的根在土壤中深植,也向世界發芽。
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陳榮俊分署長帶領大家一同體驗埔頂黑米米食。(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95歲陳阿嬤笑迎外國朋友 埔頂的黑米飄香國際活動從稻田插秧進一步到黑米米食體驗,手搓五行湯圓、手作黑米菜包,展開一場從產地到餐桌的深度米食之旅。埔頂社區近年以黑米為特色,研發出黑米漿、黑米九層粿、黑米冰淇淋、黑米糕等料理,展現創意料理與食農教育的結合,成為社區經濟與文化傳承的新亮點。
活動現場最開心的,莫過於95歲的陳阿嬤。她滿臉笑容地說起幾個月前曾參加綠色照顧在草悟道辦的成果展,上台跳啦啦隊,那次讓她覺得「老了也能活得很精彩」。這次在家鄉埔頂看到那麼多年輕人熱情參與體驗黑米文化,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特地來到社區,她說:「以前想都沒想過,埔頂這個小地方也會有外國人來參觀。看到他們對我們的黑米、對我們的社區這麼有興趣,真的覺得很開心,也很驕傲!」
國際朋友們體驗土地公祭拜儀式。(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一座廚房凝聚多個社區,埔頂綠色照顧展現1+N擴散效益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陳榮俊分署長表示,農村水保署臺中分署自111年起積極推動綠色照顧計畫,中苗超過40個社區參與,埔頂社區為其中執行成效亮眼的案例。今年度,埔頂社區更將服務範圍擴展至周邊鄰近社區的長者,達成1+N的擴散效益。今天見證『埔頂米香屋』廚房落成,是埔頂社區執行綠色照顧的結晶,讓更多長者獲得關懷與支持,更朝向零飢餓目標邁進。
95歲陳阿嬤與國際朋友們開心合影。(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臺中分署農村營造科張照宏科長補充,「埔頂社區不僅在硬體設施上有所突破,更在服務深度與廣度上持續創新。透過廚房這個共食基地,連結更多社區力量,提升長者生活品質,讓綠色照顧的理念更具體落實在每一位長者的日常生活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