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專訪】美國矽光子獨角獸落腳台灣,Ayar Labs創辦人:風險再高,台灣仍是唯一選擇

創業小聚

更新於 05月19日08:42 • 發布於 05月19日08:58 • 曾令懷

「過去50年來,半導體發展像是在隧道中行走,明確遵循摩爾定律的路徑前進⋯⋯但現在我們已經走到隧道出口,準備迎接隧道外存在的更多可能性。」這是前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2023年SEMINCON TAIWAN上對半導體產業未來的預示。

劉德音究竟在預示什麼?不妨想像一下,走出隧道,迎面而來的是一片光明,也就是現在最熱門的「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

生成式AI問世後,晶片要處理的資料量陡然增加,電子傳輸面臨速度瓶頸與高熱耗等物理限制,矽光子以光訊號取代電子,具備高速、低延遲、低功耗等優勢,然而矽本身難以發光,要將光子元件與電子元件整合在一個晶片上有不少技術困難,成為當前量產的挑戰。

美國矽光子獨角獸Ayar Labs,罕見獲得3大巨頭NVIDIA、AMD Ventures和Intel Capital同時投資,就連台積電的子公司也赫然在投資名單上。Ayar Labs在2025年正式於台灣新竹設立辦公室,開啟與台積電、日月光等半導體廠商更深度的合作,力求解決矽光子的技術挑戰。

Ayar Labs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Mark Wade在《創業小聚》專訪中,提到了Ayar Labs的技術秘密、對台灣市場的佈局策略,以及為何能在10年前,就預見矽光子的崛起。

「矽晶片的物理極限遲早會到!」Ayar Labs如何預見矽光子的崛起?

「我一直都知道晶片遲早有一天會碰到物理極限,沒想到是AI推了一把。」Mark Wade笑著坦白,2015年公司成立之初,根本沒想過矽光子技術會不會成真,也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有實現的一天,只是單純想解決高效能運算(HPC)中資料傳輸極限的問題。

Ayar Labs的起點是2011年一組由麻省理工學院、加州柏克萊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所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的研究目標很單純:當晶片運算極限到了之後,該怎麼突破?

他們發現:雖然運算能力持續快速擴展,但電子通訊的連接性、記憶體頻寬的擴展速度卻無法跟上,要突破電子通訊的物理限制,就是需要「光」。

光學傳輸並不是新概念,現在常見的光纖網路就是以光作為傳輸媒介,然而要把光放進晶片中就存在不少挑戰。「矽光子晶片」的想法從1990年代末期被提出後,至今都還在技術突破的路上,而Ayar Labs對科研能力深具信心,為了加速技術實踐,團隊走上創業這條路,並搬到新創重鎮舊金山。

儘管矽谷的崛起是因為矽晶片半導體,在2010年代,這類硬體製造的深科技(Deep Tech)創業卻不是那麼吃香。創業頭3年,Ayar Labs被上百個投資人拒絕過,Mark Wade和團隊也曾思考,繼續堅持到底有沒有價值,但是打從在研究室開始,他們一直深信物理極限是必須要面對的一道牆,「我們對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很強烈的信仰。」Mark Wade說。

沙丘路、舊金山、半島地區、帕羅奧圖、山景城,早上9點到傍晚5點,Mark Wade穿梭於這些地方不斷找投資人,5點過後到半夜,則是屬於團隊的「晶片時光」,日以繼夜、夜以繼日,「那是一段印象深刻又難以置信的時光,回想起來也不知道自己當初怎麼辦到的,我們甚至為了讓投資人聽懂我們的想法,還刻意不在簡報上提到『矽光子』這個詞,」Mark Wade笑著說,「現在這當然是buzzword(熱門用語),但在當時有點太劃時代了。」

回憶起10年前的創業時光,Ayar Labs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Mark Wade認為可以用「披星戴月」來形容。

最終,第一個向Ayar Labs拋出橄欖枝的,是PayPal共同創辦人彼得提爾所成立的Founders Fund,隨後Playground Global在2018年領投了Ayar Labs的A輪募資,團隊終於擁有加速研發的資本。

Mark Wade表示,儘管這是團隊的里程碑,不過僅僅數百萬美元的金額,在半導體產業研發中如九牛一毛,所以團隊非常謹慎地運用這些資金。Ayar Labs在辦公室裡架設了第一批電腦輔助設計伺服器(CAD server),並且設計出團隊的第一個矽光子晶片,開啟矽光子應用的大門。

Ayar Labs矽光子技術的兩大武器:光學晶片和雷射模組

Ayar Labs的矽光子晶片,指的是整合了光學元件和先進節點的「光學晶片」(optical chiplet),負責晶片之間光子訊號的傳輸,而另一個產品則是「雷射模組」,負責發出光訊號,兩者相輔相成。

簡單來說,過去晶片和晶片之的傳輸依賴銅線傳輸電子訊號,但是隨著傳輸資料量越來越大,銅線的傳輸效率已經無法負荷,而且還會產生熱能導致電子訊號遺失,因此才需要轉用更快、更低功耗的光子。

然而,以矽為原料的晶片本身並不會發光,Ayar Labs的「雷射模組」便承擔了這個任務,下一步則是怎麼讓這些光訊號在晶片之間順利運行,這就需要「光學晶片」的幫忙。

Mark Wade解釋,這顆光學晶片本身是一塊矽晶片,上面佈滿了光子元件,晶片一旁則密集整合了先進製程節點的矽元件,例如電晶體和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等,和GPU、CPU等晶片相互運作,而這顆光學小晶片將會放在GPU封裝、CPU封裝內,有了光源以及光訊號傳輸的管道,矽光子晶片就此誕生。

Ayar Labs的核心技術存在於「光學晶片」上。團隊長期關注晶片與晶片(chip-to-chip)之間的光學連接技術,自行研發設計元件、製程整合、光子電路設計、電子電路設計以及電光學架構,「所以我認為在頻寬、能源效率、低延遲等方面,我們擁有目前其他公司都沒有的產品成熟度。」Mark Wade說。

不過這當中的最大挑戰,是在量產製造和市場需求上。晶片大廠如Intel、NVIDIA的規格、應用需求,都會左右Ayar Labs的晶片設計。隨著AI爆發,Ayar Labs從2018年開始將產品應用的重心放在AI領域上,ChatGPT的出現更讓他們的矽光子高效能運算解決方案受到市場矚目,陸續獲得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Intel、NVIDIA的投資,Ayar Labs得以第一線接觸市場需求。

另一方面,由於光學元件屬於化合物半導體供應鏈,晶片則屬於先進製程導體供應鏈,如何將兩個屬性完全不同的晶片順利整合、保持光訊號轉換的穩定性,甚至後續進入到封裝測試,就需要和所有供應鏈保持緊密合作,這正是Ayar Labs來到台灣的原因。

台灣,仍然是半導體重鎮不二人選

Mark Wade表示,「雷射模組」的製造涉及到磷化銦或砷化鎵等材料的化合物半導體供應鏈,而台灣在這方面擁有相當強大的生態系,至於先進製程與封裝等,台灣更是世界第一。實際落地台灣,就是為了加速技術驗證與後續量產。

「我們稱之為『開發產品的學習週期』,」Mark Wade笑著說,「我們總不可能遠在美國辦公室裡吹冷氣,就知道晶片的可行性,所以必須更接近製造所在地。」

儘管近期川普的政策、對中國的態度,以及愈演愈烈的地緣政治,都讓台灣成為一個高風險的國家,Mark Wade認為台灣在半導體技術方面還是無可取代的絕對核心,「要量產矽光子和共同封裝光學元件,絕對還是需要台灣的幫忙,這不是一個困難或需要猶豫的抉擇。」

Mark Wade認為,台灣是發展半導體科技的不二選擇。

2025年初Ayar Labs已經在新竹設立辦公室,計劃在台灣招募包括營運、製造、工程師等人才——當然,Ayar Labs也面臨激烈的人才競爭,NVIDIA、AMD甚至台積電都是競爭者,不過Mark Wade並不擔心:「矽光子領域的人才並不多,而我們正在建立可能是『一生才會發生一次』的技術典範轉移,我想這難得的機會將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延伸閱讀

參與Vision Pro研發的前蘋果工程師創立「瑞利光智能」,用AI突破Micro LED量產瓶頸
2024全球創投總結:AI一枝獨秀、印度將力壓中國成為亞洲之最?
2024年AI新創獲投破億美元!歐洲崛起、垂直領域應用的表現竟然下滑?
離開聯發科創業去,Deeli AI要解決「搜尋前瞻技術」難題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高通峰會直擊!執行長阿蒙:6G商用裝置最早2028年問世,AI代理人將改寫手機角色

今周刊
02

Disney+從10月21日起調漲美國訂閱費 連4年漲價

路透社
03

打造星際之門 OpenAI、甲骨文、軟銀擬蓋5座資料中心

路透社
04

【專訪】Chainvestigate執行長陳采履:幣流分析不只是打詐工具,更是Web3時代信任的基礎!

Knowing
05

印度法院駁回馬斯克社群媒體X訴訟 網路監管機制有效

路透社
06

路透:川普25日將簽署TikTok協議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