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萬噸裸露垃圾待解 焚化政策總體檢
[NOWnews今日新聞] 2大抗議現場,劍指新設焚化設施。在南投,茶農聚集宮廟,舉布條向南投縣政府抗爭,憂心污染茶園。在彰化,酪農走上街頭要經濟部撤案,避免食安疑慮。焚化爐爭議再度浮上檯面,一文解析台灣垃圾去化總體檢。
南投名間鄉蓋700噸焚化爐 空污恐衝擊手搖飲茶葉產業鏈
「焚化爐不該選址在名間!」今(2025)年1月13日,南投名間鄉上百茶農與當地居民,集結在代天宮前,高舉布條抗議,企圖阻撓南投縣政府興建「南投縣垃圾處理及再生能源中心」的說明會。該中心占地約7.5公頃、蓋一座日處理量700公噸的焚化爐,解決縣內長期堆置垃圾問題,選址緊鄰國道3號高速公路旁的國有農地,儘管南投縣環保局長李易書親自向民眾解釋,會符合環評法規、做好污染防治措施,仍無法消彌民代與茶農的憂慮。
帶頭抗議的名間鄉鄉長陳翰立,2024年11月7日收下5056份反焚化爐連署書,並受邀擔任「名間鄉反焚化爐自救會」會長。他接受NOWNEWS專訪分析,名間鄉蓋焚化爐的3大衝擊,首先是空污影響2200公頃的種茶專區,出口產值達30億,而手搖飲產業鏈高達100億,「茶葉產量受影響,誰要負責賠償?」
第二,焚化廠址位在環山、地勢較低的平地上,焚化所產生空污恐難擴散。最後是處理量太高,南投一天垃圾約260噸,處理量卻多出440噸, 恐拿去燒國外垃圾、事業廢棄物等獲利,再把污染留在名間鄉,陳翰立呼籲縣長許淑華,應拿出科學數據,審慎評估後重新選址。
「六輕爆炸意外讓茶葉充滿落塵」 茶農憂焚化爐空污恐衝擊茶園
祖傳百年「協興傳統製茶」茶農陳宏彬,帶著NOWNEWS團隊走進他的茶園,語重心長說:「某年六輕發生爆炸意外,我茶園的茶葉充滿落塵。」那段期間讓他吃不下飯,憂心茶葉收成減少,所幸影響不大。他擔心焚化爐興建後,空污飄來茶園、噩夢重演,反對蓋焚化爐。焚化爐場址附近的靈山寺住持釋致中,也在寺廟外高掛反焚化爐抗議布條,以行動聲援。
另一處抗議現場在彰濱工業區服務中心內。2024年3月14日,由經濟部產業園局管理局規劃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簡稱促參法),由「晶鼎綠能科技有限公司」(後簡稱晶鼎)興建焚化設施,這將會是彰化縣內第10座焚化爐,專門去化全台工業區污泥。親上火線說明的晶鼎董事長劉佳均,向民眾拍胸脯掛保證,會以高科技、低污染方式處理,民代與酪農卻不埋單。
林佳龍承諾不蓋晶鼎選後跳票 環團提3大疑慮
「選前(2024年初)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承諾不蓋晶鼎焚化爐,選後就跳票!」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氣憤指出,晶鼎從彰化縣府、立委、縣議員乃至於民眾都反對,但中央卻一意孤行。「說明會當天,場內坐滿黑衣人,立委、縣議員跟酪農被擋在門外,爆發激烈衝突。」施月英臚列晶鼎違規事蹟,例如說明會程序瑕疵之外,晶鼎未取得建照前,竟違法施工蓋建物,最終全數拆除。
NOWNEWS跟著施月英重返晶鼎預定地,已恢復成一片空地,但現場仍留有疑似底渣混合的廢棄物。施月英憂心忡忡拿著地圖指出3大疑慮,第一是污染源過度集中,影響鄰近酪農與文蚵專區,除了縣內已經9座焚化爐污染源,北有台中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所排放空污。
第二,從過去10年PM2.5(細懸浮微粒)數據觀察得來的結果,彰化空污已經高於全國平均值。第三,彰化為全國肺腺癌第一,「我父親就是罹患肺腺癌過世,當時我們承擔龐大醫療費,幾乎快拖垮整個家庭。」因此她極力反對晶鼎焚化爐的設置。
憂戴奧辛鴨蛋、鮮乳事件重演 酪農上街抗議為後代環境而戰
從晶鼎預定地驅車往南9.9公里路程,抵達反晶鼎焚化爐自救會會長黃常禎的乳牛場,一邊巡視牧場,一邊告訴NOWNEWS他的擔心。1991年接下一家牧場,白手起家經營拓展迄今規模約2公頃、有1000頭乳牛,全國每8頭牛有1頭來自福興農場,他的鮮乳也銷往各大超商。
2004年5月間,時任衛生署開記者會公布,清大研究團隊調查發現,有市售鮮乳戴奧辛類化合物(DLCs)含量超標高於歐盟標準,當時戴奧辛含量並非法定檢測項目,研究發現與牧草遭排放的戴奧辛污染,被牛吃下消化跑到鮮奶中。隔(2005)年又爆發彰化線西毒鴨蛋事件,讓他對焚化爐充滿恐懼,當時也發現農場幼牛呼吸道疑受空污影響,導致發育不良。因此,他選擇站出來抗爭,「不只是為自己的酪農事業,更是要替後代子孫保護環境而戰。」
從南投縣政府、經濟部積極規劃以促參法興建焚化設施,凸顯出我國長年廢棄物去化問題,仍高度仰賴焚化爐,與零廢棄的願景背道而馳。
全台焚化爐年燒650萬噸垃圾 事業廢棄物擠壓生活垃圾遭監院調查
從數字來看,根據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簡稱環管署)統計,全國公有焚化爐每年可處理650萬公噸的廢棄物,過去10年平均每年處理一般廢棄物約450萬公噸,仍有200萬公噸餘裕處理,理當拿來處理全台裸露堆置的71.3萬公噸的一般廢棄物,卻被一般事業廢棄物所排擠,10年平均每年處理約179萬公噸一般事業廢棄物,2024年比前一年增加21.2萬公噸。
事實上,監察院在2021年7月,就針對此現象提出調查報告。監察院報告指出,根據《廢棄物清理法》第28條第6項規定,「執行機關受託清除處理一般事業廢棄物,應於處理下列一般廢棄物後,仍有餘裕處理能量,始得為之。」換句話說,公營焚化爐應優先處理家戶垃圾後,有餘裕才能由操作廠商向民間收一般事業廢棄物,填補營運收入。部分縣市府焚化爐無餘裕,卻持續收事業廢棄物,排擠一般廢棄物去化,恐有違法之虞。
監察院報告分析,縣市焚化搶燒事業廢棄物2大原因。首先是成本考量,送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費用,比送去縣市焚化爐高,公民營每公噸處理價格數千元至萬元不等,縣市焚化爐每公噸約5000元以下。二來,縣市焚化爐焚燒一般事業廢棄物所產生飛灰、底渣,後續處理方式由政府負責與公有掩埋場進行最終處理,無須支付額外成本。公民營處理機構則需自費處理,因此,一般廢棄物業者多委由縣市焚化爐處理。
污泥、廢棄物堆置待解 環境部官員認為有蓋焚化設施需求
關於事業廢棄物去化,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拿出數據指出,近5年全國產出污泥平均266.6萬公噸,貯存量為233.8萬公噸;有害污泥產出量近5年平均為11.9萬公噸、貯存量為0.6萬公噸,「反映出清理量能仍存在一定處理壓力,顯示現有設施尚未足以因應整理需求。」林健三總結,除了豐堉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試運轉外,仍需要晶鼎建焚化爐去化污泥。
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則表示,產業及園區污水處理廠產生之污泥,面臨最終處置場處理量能不足,為解決污泥去化問題,因而設置晶鼎。強調該案經過環評審核,採先進技術、確保排放符合標準。營運期間將設置 24 小時自動監測系統,主動加嚴排放標準,以強化環境保護措施。
「南投要興建自主自主處理設施(焚化爐),我們樂觀其成。」環管署副署長林左祥指出,南投是全台唯一欠缺垃圾處理設施的縣市,至於要建置何種處理設施,尊重南投縣政府的決定。林左祥進一步指出,焚化廠皆設有空氣污染防制設備,排放之空氣污染物必須符合排放標準,「藉由層層的把關,達到預防或減輕對環境的影響。」
環團倡議促參法排除蓋焚化爐 「變相鼓勵製造垃圾、排廢污染」
長期關注廢棄物議題的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直指,目前促參法將焚化爐、掩埋場等「末端」垃圾處理設施納入獎勵範圍,但這與政府推動「零廢棄、循環經濟」的政策矛盾。這些設施不僅不環保,且因垃圾處理費高漲,本身已具備商業誘因,不需額外獎勵,建議修法將廢棄物處理設施,排除促參法公共建設範圍,「否則等同變相鼓勵製造垃圾、排廢污染。」
謝和霖指出,歐盟重要金融制度與機構,已將焚化納入黑名單、不給予財務支援,原因是焚化被認定碳密集廢棄物處理方式,會抑制廢棄物預防與回收,與2050淨零碳排目標相左。他認為台灣廢棄物管控措施應該接軌國際。
廢棄物去化2大解方 總量管制、落實廢棄物再利用
「台灣不缺焚化爐!」謝和霖拿出數據佐證,以2023年環境部統計可燃事業廢棄物申報量為例,相較2015年增加每年26-46萬公噸,期間每年增加的焚化與燃料化處理設施,卻增加至少222.22萬公噸,理當可以適當去化。垃圾去化,仍回到廢棄物的源頭管制。
謝和霖提出解決廢棄物的2大解方,首先提出總量管制,環境部應在環評審查機制控管廢棄物總量,不能只顧著擴張末端處理設施,如蓋焚化爐、掩埋場等方式。第二,鼓勵推動廢棄物的再生利用,落實生產者延伸責任,減少對焚化廢棄物的依賴。
回顧我國廢棄物治理之路,歷經從70年代「掩埋為主」、80年代「焚化為主、掩埋為輔」乃至於近代倡議「資源循環零廢棄」等政策變革,符合國際永續發展價值。眼下,新設焚化爐爭議浮出檯面,執政者應大破大立,落實廢棄物再利用、源頭控管等方式,避免依賴焚化設施,造成環境負擔。
顯示全部
留言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