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大罷免不符主流民意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首波二十四名國民黨立委罷免案遭完封,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二十七日分析失敗的三項因素,包括台灣主流民意強烈反對大罷免行動、罷團提出的中心訴求只獲得少數人的共鳴;且在藍營地盤罷免藍委,明顯犯了兵家大忌。他也斷言綠營不必寄望八二三出現奇蹟,「結果一樣會是七比零」。
游盈隆指出,大罷免大失敗的原因出在基本面。首先,台灣主流民意強烈反對大罷免行動,所形成的全國或罷區的政治意見氣候明顯不利大罷免,是客觀的事實。再者,中心訴求不靈,過去七個月罷團提出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罷免藍委理由,歸納起來仍有「毀憲亂政」、「反共護台」、對台灣未來的憂慮(簡稱亡國感)等三項中心訴求;但從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中得知,三項訴求都沒有獲得多數民意支持,在罷免區支持比例更低。
游盈隆認為,「反共護台」雖然是台灣人的高度共識,但明顯過半數的人不認為「大罷免有助於提升反共護台意識」;也就是說,「反共護台的目的神聖並不能正當化大罷免手段的不當」。不過,以大罷免失敗推論出「反共護台」或「抗中保台」訴求不再得民心,是明顯錯誤的解讀。
游盈隆指出,罷團選擇在藍營地盤罷免藍委,先天上就處於不利的位置,他曾在六月二十九日的臉書提醒,當時罷團或綠營都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同樣在深綠選區罷免深綠立委一樣困難重重。
游盈隆認為,總統賴清德政府和執政的民進黨必須做出適當回應,否則不斷誤判形勢、不斷重蹈覆轍將後患無窮。他強調,現在就是台灣社會針對大罷免始末做全面反省、檢討與究責的時候,不要濫情、不要蓄意逃避責任、不要拿天真無邪的罷團當擋箭牌。
他表示,台灣政治應回歸「大和解,大聯合,大改革」的正確歷史道路上,不要再鬥了才是社會之福、人民之福、國家之福。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