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成效看得見! 從「建立期望」啟動會議 激發部屬主動成長
身為主管,你是否聽到一對一會議就皺眉頭?覺得流於形式、浪費時間,更怕踩到地雷惹來後患。作為部屬,你聽到一對一會議就眼前一黑?難道我出了什麼問題嗎?到底要怎麼準備才好?根據研究顯示,全球每天有高達2到5億場的一對一會議,相當全世界每天投資在一對一會議的金額為12億5千萬美元!儘管有如此龐大的投入,但會議成效卻往往難以讓人滿意。
為了將這些會議轉化為有意義的成長,為我們帶來實際效益,《高成效一對一會議寶典》作者史蒂文.羅吉伯格將他向管理者、團隊成員蒐集來的種種數據,以及對多家知名公司領導人採訪,集結出執行一對一會議的最佳方法於本書,希望讓一對一議會議成為你解決複雜工作問題的舞台,以及為團隊成員帶來活力、產生正面影響的重要時刻。
班.富蘭克林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沒有做好準備,就是準備好要失敗。」在你走進會議室、進入視訊會議,或開始散步會議之前,你需要做好準備。首先,複習上次與部屬召開一對一會議時的筆記。你們上次討論了什麼、這次一對一會議應該繼續哪些話題,有沒有任何項目該進行後續追蹤?重要的是要記住並強化一對一會議之間的連結,才能維持衝勁,並放大正面成果。
心理建設也是事前準備的一部分。這就要帶到我最喜歡的研究發現,那就是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作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當我們期待他人做出某些行為時,我們的行為方式可能會使預期的行為更有可能發生。」
比方說,如果老師對學生的期待很低,他們會以某種方式對待學生,像是不花時間好好解釋課堂內容。如此一來,學生的表現就會很差,證實了老師一開始的期望。換句話說,原本很低的期望變成了真正的現實。同樣的效應也會發生在正面的期望。進入一對一會議時,心中相信部屬想要成長、改變、學習和發展,領導者便很可能出現認真聆聽、合力解決問題、同理、支持和鼓勵的行為。
反之,假如你不相信部屬會成長,而是覺得恰恰相反,認為他們就是不會或無法改變,這便很可能導致相反的行為(不鼓勵或不支持),因為你已經假定這些行為不會有任何幫助。這直接違背了一對一會議的宗旨。這兩種情況都很可能發生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亦即你的行為很可能帶來與最初的預期相符的結果。
請記住,如果對方真的是個很糟的員工,你應該長時間記錄和處理這個問題,必要時將他解雇。但大多數時候,情況並非如此。因此,在召開一對一會議時,你需要抱持正面的期望,才能實現這些會議及部屬的所有潛力。
現在來談談一對一會議真正的開頭階段。首先,快速帶過與工作無關的話題、點出成就和給予讚美,這樣會愈聊愈起勁,同時培養心理安全感。你也應該對部屬這個人表現出興趣。議程最好已事先擬定最終稿,但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只要在開頭確立就好。關鍵在於,確保每個人都了解會議想要達成的結果,以及如何達到目標。如果議程事先已擬定好了,還是要詢問是否需要做出任何更動,再往下進行。
這時也很適合問:「在結束我們的聚會之前,有什麼是絕對必須討論到的?」這樣你才能最適當地安排時間的優先順序。最後,如同前面說過的,我喜歡快速提及過去的一對一會議(或許可稍稍關心上次談到的某個問題或議題),讓部屬知道這些一對一會議對你很重要,你完全投入其中。
在開頭的部分,也應該定期強調你希望一對一會議會出現的某些準則,如坦率、積極參與、開放及對資訊透明的承諾等,為豐富真誠的對話奠定基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