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學攜手新光醫院 跨域合作開啟智慧醫療新時代
當工程的嚴謹邏輯遇上臨床的實務需求,將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29日,大同大學與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正式簽署建教合作契約書,這不僅是兩大領域的跨界聯姻,更是為台灣健康醫療產業注入創新活水的關鍵一步。有別於傳統醫學大學與醫院的合作模式,此次由非醫事領域的大同大學與醫學中心新光醫院攜手,宣告著一場突破框架、共創智慧醫療新局的深度合作正式啟動。
強強聯手:補足彼此所需,共創醫學新未來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在記者會上點出本次合作的關鍵動機。他坦言,過去新光醫院多與醫學大學合作,然而在面對日益複雜的醫療挑戰時,傳統的醫學知識已不足以滿足所有需求。「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醫學大學的金頭腦,我們需要有AI、有機械、有工程處理數據的能力。」侯院長語重心長地表示。從每日數千張X光片的AI輔助判讀,到高難度手術前的3D影像重建與導航,工程技術與數據分析在提升醫療效率、降低人為失誤上扮演的角色日益吃重。新光醫院與大同大學的合作,正是在尋求解決這些「醫療現場未被滿足的需求」,期盼能將學術界的研發成果,透過臨床驗證與反饋,真正落地應用。
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則從工程的普適性角度切入,闡述了本次合作的深遠意義。他指出,工程技術的應用領域極廣,從交通檢測到聲音識別,無所不能。然而,選擇一個最具價值的應用場域,更能凸顯工程的貢獻。何校長強調:「如何從工程跟人工智慧的角度去看醫學,把醫學作為工作場域,這種東西對我們人類的貢獻更大。」他以醫療輔具、外骨骼機器人以及數據管理與邏輯應用為例,說明工程與資訊技術如何在醫學領域發揮巨大作用。這次合作,不僅是大同大學在工程應用領域的一次探索,更是將其技術優勢聚焦於更能造福人類的醫療範疇。
突破框架:非醫學大學與醫學中心的開創性合作
此次合作最引人矚目之處,在於其突破了過往醫院與學校合作的慣例。大同大學副校長吳世富進一步說明,這是一間「沒有醫院的學校」與一間「沒有醫學院的醫學中心」之間的開創性合作。過去大同大學雖與台大、北醫、三總等醫學中心有過零星的專案合作,但如此全面的、由醫學中心主動尋求非醫護背景大學合作的模式,實屬業界首創。
吳副校長指出,新光醫院作為醫學中心,其教學、研究、服務三大職責中,在「教學」方面因缺乏醫學院而有所缺口。而大同大學則能補足這塊需求,提供教學平台,讓新光醫院的醫師能將專業知識分享給大學部高年級及研究所學生,並提出臨床需求,作為教授與學生的專題研究方向,例如老人輔具、醫療服務設計等。
逐步深化:從講座、共同開課到醫工學程
對於未來的合作藍圖,侯院長、何校長及吳副校長都展現了務實且循序漸進的規劃。何校長表示,第一步將從舉辦「醫工講座」開始,邀請新光醫院的醫師到校分享專業知識,讓師生對醫學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接著,將逐步推展共同開課、合作研究,甚至不排除未來成立醫學工程學院或中心。
吳副校長則透露,不排除規劃設立醫工學程,希望有機會在兩到三年內促成。這個學程將定位在研究所或工程學院底下的醫學工程組,讓學生有更聚焦的學習方向,將工程與醫學知識結合。他也提到,一開始的合作,由於醫師們因醫務繁忙,初期可採取講座或與專業老師合開課程的方式進行,每次三到四節課,逐步建立合作默契。
預見未來:工程與智慧醫療的無限可能
此次大同大學與新光醫院的攜手,無疑為台灣智慧醫療的發展開啟了新的一頁。這不僅是學術與臨床的深度融合,更有機會是前瞻思維與實踐創新的完美結合。侯勝茂院長對3D列印輔助手術規劃、大數據影像分析等應用前景充滿期待,認為這將大幅提升醫療品質與效率。何明果校長也堅信,工程在醫學上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吃重,因為技術的進步能為醫學提供更多助力。
從此次跨界合作中,雙方攜手一個清晰可見的未來願景:透過工程、設計、資訊科技、設計科學與臨床實務的無縫對接,許多過去被視為醫學難題的挑戰,都將迎刃而解。這不僅能培育出更具競爭力的「醫工」跨域人才,更能直接解決醫療現場的痛點,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品質與可近性。大同大學與新光醫院的合作,不僅是單一案例的成功期待,更可能成為未來台灣智慧醫療發展的重要典範,其未來發展,相信值得社會各界高度期待。
更多新聞推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