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無法根治的脂漏性皮膚炎,好發原因竟是「它」?避免復發這樣做

美醫誌

發布於 07月14日01:00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與皮脂分泌、真菌增生和免疫系統息息相關,常見於頭皮、臉部、胸口及背部,特別好發於嬰幼兒及中壯年族群。雖然脂漏性皮膚炎現階段還沒有治癒的方法,但透過適當的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還是可以幫助控制症狀,減少復發機率。美醫誌這就來盤點一下脂漏性皮膚炎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讓我們學著與它一起「和平共處」吧!

脫屑紅疹好惱人!到底什麼是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發炎疾病,通常表現為紅腫和搔癢,部份患者還會感到油膩、脫屑。皮膚科醫師吳明穎表示,脂漏性皮膚炎與皮脂腺活躍、皮屑芽孢菌過度增生、以及個人易感體質有關,雖然症狀可能自行緩解,但由於脂漏性皮膚炎屬於反覆發作的疾病,因此患者需要長期管理以降低不適感。

脂漏性皮膚炎的發作目前認為跟出油相關。吳明穎醫師指出,油脂分泌過多容易使皮屑芽孢菌增生,這種真菌在皮膚上本來就存在,但當數量異常增加時,分解的游離脂肪酸代謝物會引起發炎、破壞皮膚屏障。有部份族群因為先天體質影響,或是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有皮屑芽孢菌增生及發炎的情況。

不只頭皮會有?脂漏性皮膚炎好發位置

脂漏性皮膚炎通常發生在皮脂腺分佈較為密集的部位,包括:

頭皮:出現大量頭皮屑,甚至有油膩的黃白色結痂。

臉部:常見於眉毛、鼻翼、額頭及耳朵周圍,可能有紅腫、脫屑或油膩感。

前胸及後背:容易有紅疹、脫屑或發炎症狀。

耳道與私密處:較少見的區域,發作時可能伴隨不適或搔癢。

皮膚褶皺區域:包括腋下、胸部下方皺褶、腹股溝、肚臍等容易摩擦、出汗的區域,可能會有紅斑、鱗屑和潮濕感。

人生兩大脂漏性皮膚炎高峰期,你經歷過了嗎?

脂漏性皮膚炎的發生可分為嬰幼兒和中壯年時期,由於母親的荷爾蒙影響,新生兒可能剛出生就有脂漏性皮膚炎,常見表現為「乳痂」,通常在8~12個月大自然改善。下一個高峰就是30~60歲的中壯年時期,因為皮脂分泌旺盛,特別是男性較容易發病。吳明穎醫師也指出,免疫力低下者(如接受化療、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或患有神經系統疾病者(如帕金森氏症、中風等),罹患脂漏性皮膚炎的風險也較高。

脂漏性皮膚炎的治療,類固醇其實沒那麼可怕?

脂漏性皮膚炎雖然無法根治,還會反覆發作,但大多數的情況用第一線用藥就可以獲得良好的症狀改善,吳明穎醫師表示,醫師會根據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來控制症狀。

1.類固醇藥膏

用於短期急性發作期,可迅速減輕發炎與紅腫,但需由醫師指導使用。很多人會擔心外用類固醇會有風險,但其實外用類固醇可以細分成七個等級,醫師會依照不同的部位和病況,安排不同程度的類固醇做控制,降低產生副作用的機率。

2.抗真菌藥膏

例如必克多黴乳膏(Ketoconazole)等,可以幫助抑制皮屑芽孢菌的增生。

3.免疫調節劑

例如鈣調磷酸酶抑制劑(Tacrolimus或Pimecrolimus),適合長期控制病情,適用於臉部和敏感部位。

脂漏性皮膚炎日常保養心法,4大認知要知道!

冬季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期,皮屑變多、搔癢加劇,伴隨著紅腫、脫皮,讓人不堪其擾,為什麼明明都擦藥了,脂漏性皮膚炎卻還是一直纏著我呢? 吳明穎醫師指出,要避免脂漏性皮膚炎復發,日常護理也很重要,以下4大方向應特別注意:

1.選擇溫和的清潔用品

避免使用過度刺激的洗面乳或洗髮精,可選擇含有抗真菌成份的產品。

2.保持皮膚乾爽

選擇溫和的清潔產品,適當控油,減少皮脂過度分泌,也要避免過度清洗造成皮膚乾燥。

3.健康飲食

盡量不要採西式飲食,避免攝取高油、高糖、辛辣食物及酒精。

4.保持正常的生活習慣

熬夜、壓力大都會讓身體的免疫力降低,所以應維持良好作息,減少壓力,適量運動提升免疫力,就可以幫助降低脂漏性皮膚炎復發的機率。

脂漏性皮膚炎和異位性皮膚炎,原來不一樣?

許多患者會將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混淆,吳明穎醫師解釋,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兩者都屬於慢性皮膚炎,但異位性皮膚炎通常與過敏體質有關,症狀以乾燥、搔癢、紅腫為主,常見於四肢關節處,而脂漏性皮膚炎則主要發生在皮脂腺豐富的區域,伴隨油膩感與脫屑,兩者的治療、護理方式都有所不同,其實是不一樣病症。

脂漏性皮膚炎容易反覆脫屑、搔癢,長期下來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是會讓人不堪其擾的皮膚疾病,雖然無法完全根治,但透過藥物治療還是可以幫助控制病情,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復發次數。吳明穎醫師也提醒,若發現皮膚出現紅腫、脫屑、搔癢等症狀,應及早就醫,由皮膚科醫師診斷並給予合適治療,避免自行購買藥物或聽信偏方,以免延誤病情。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勿輕忽「攝護腺癌」

根據衛福部113年死因統計資料,攝護腺癌在台灣我國男性中發生率居第三位,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三立新聞網
02

她幫夫簽放棄急救,卻被全家人指責、在葬禮上被當空氣!醫嘆:活著的人竟這般沉重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3

它是超級堅果!補腦、降血壓血脂、防糖尿病 還能抗癌

三立新聞網
04

血管堵塞元凶非油脂!醫揭「精製澱粉、糖」才是真兇

中天電視台
05

喝水常嗆到?醫揭1警訊恐是巴金森氏症惡化!別再以為是老化

健康2.0
06

11月21日 重要的是,別停下腳步

Heho健康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