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張瑞雄專欄】教育應用AI必須「有意圖」

Knowing

發布於 06月16日02:30 • 專欄作家張瑞雄

在AI快速滲透教育現場的今天,從創新走向「有意圖的應用」,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AI在教育領域的發展,不僅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也引發深層的倫理、能力、與制度挑戰。

AI確實帶來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AI工具可協助教師簡化行政工作、製作教案、批改作業,甚至能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提供更精準的個別化回饋。這種「解放教師時間、強化教學核心」的技術潛力,使AI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逐漸成為教學流程的結構性成員。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若AI的設計與應用缺乏教育本質的理解與規劃,反而可能削弱教育系統的整體品質。目前許多AI工具並非為教育量身打造,而是從其他領域「轉移使用」,導致與課綱不符、評量失真等問題層出不窮。教師可能在不自覺下使用了與原有課程精神相牴觸的AI內容,反而拉大學習落差。

更引發爭議的,是AI對學術誠信與學生核心能力的影響。英國《衛報》揭露,2023-24年已有近七千件確定的AI作弊事件,幾乎是前一年數量的三倍,專家更認為「這只是冰山一角」。由於AI生成內容不易比對與追查,傳統防弊機制逐漸失效。另一方面,AI作為「代寫工具」的氾濫,也讓學生失去親自探索、嘗試與修正的機會。若學生過度依賴AI,而教育體系又未能提供正確引導,那麼所失去的不只是學分,而是批判思維、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學生習慣性地「問AI而非思考」,只是答案的接收而非觀念的建構,可能扼殺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成效。AI無法模擬人類的情感共鳴、文化脈絡、與倫理判斷,卻可能掩蓋這些能力的重要性,進一步造成學習品質的空洞化。

教育工作者因此面臨兩難,一方面希望善用AI協助教學,另一方面又擔心失去教育的靈魂。有些學校傾向全面禁用AI,有些則推行AI偵測工具,但這些做法往往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出現學生明明親自寫作,卻被誤判為AI產出,反而引發冤屈與信任危機。

資源豐富的學生家庭往往能更有效使用AI作為輔助學習工具,而資源不足的學生則容易形成對AI的「認知依賴」,依賴AI提供標準答案,卻缺乏批判能力來判斷其正確性與適切性。若不加以規劃,AI的普及不但無法拉近教育差距,反而可能創造出新的「認知階級」。

這也說明了為何各國政府正在積極干預AI在教育中的發展。英國政府已投入數百萬英鎊資金建構AI教育資料庫、鼓勵教育AI新創發展,並強調教師專業判斷與人際互動的不可取代性。美國教育領域則提倡「以課程為本」的AI應用,要求所有AI內容必須對應州課綱、並經教師審核,才能進入課堂。這些措施的背後,凸顯出「技術創新」與「教育價值」的緊張平衡,也代表AI必須是「擴展人類能力的工具」,而非教育目的的替代品。

AI在教育中的發展,是一場關於「工具與目的」的深刻辯證。我們不能只看見AI帶來的便利,也不能只恐懼它可能引發的問題。關鍵在於:教育體系是否有能力與意志,建構出一套以人為本、以能力為核心、以價值為導向的AI應用框架。唯有如此,AI才不會是師生之間的「第三者」,才能成為推動教育創新、促進學習成長的真正夥伴。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科技相關文章

01

高通峰會直擊!執行長阿蒙:6G商用裝置最早2028年問世,AI代理人將改寫手機角色

今周刊
02

【專訪】Chainvestigate執行長陳采履:幣流分析不只是打詐工具,更是Web3時代信任的基礎!

Knowing
03

打造星際之門 OpenAI、甲骨文、軟銀擬蓋5座資料中心

路透社
04

印度法院駁回馬斯克社群媒體X訴訟 網路監管機制有效

路透社
05

Disney+從10月21日起調漲美國訂閱費 連4年漲價

路透社
06

路透:川普25日將簽署TikTok協議

路透社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