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故事屋」大帳篷亮相大阪 帶日本親子走進奇幻劇場
以兒童藝術與科技互動為核心的內容製作團隊「移動故事屋」,今年受邀參與「We TAIWAN 台灣文化 in 大阪・關西世博」,結合台灣原創動畫、環形投影、體感裝置與聲光特效,打造沉浸式親子劇場體驗。新奇的演出形式讓日本觀眾眼睛一亮,而台日技術團隊的攜手合作,也成為演出成功落地的關鍵。
在台灣風靡各地的「移動故事屋」搬到了日本大阪中之島,巨大的帳篷一搭起,一樣超吸睛!
「移動故事屋」以「游牧劇場」為概念,能進駐場館或搭建戶外帳篷,這次帶來三齣台灣原創劇目,包括與金馬獎得主、動畫導演王登鈺合作、探討海洋環保的經典之作《機器人流浪記》;認識台灣歷史與廟宇文化的《乾爹乾媽是神明》;以及鼓勵孩子探索自我的《龍王求職記》。每齣作品都有「演員版」與「動畫版」兩種不同體驗方式。
而為了讓日本小朋友更有共鳴,此次也特別邀請會說日語的台灣演員參與演出,在日本念研究所的李瑋斯就是其中一位,正好發揮了台藝大戲劇系畢業的專長。
在《機器人流浪記》中,李瑋斯要分飾好幾個角色,事前還特別觀察日本小朋友的言行反應,做足功課,她笑說剛開始真的覺得壓力很大。李瑋斯:『(原音)經驗打怪,就是,越級打怪的感覺,感覺這個完了之後,哦,應該是一個全新的我,然後我還要說故事,因為我是旁白,又是裡面的每一個角色,主要是因為日本他們有很多種就是例如他們要表現不同種語氣,他們就會用不同種,就例如他們有敬語啊什麼的,可能在那方面上就是會有自己再修改一下台詞,就例如船長,他就是比較豪邁一點,可能就修改那樣的語氣之類的。』
不少日本小朋友看完「移動故事屋」,主動找演員一起合照。(江昭倫 攝)
現場不少日本的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一起來看,孩子們對這種新奇的觀看體驗特別興奮。一位小朋友分享:「(原音+翻譯)他覺得最好玩的地方,是機器人和博士重逢的那一幕。」
一名日本爸爸也說,類似的演出形式在日本很少見,非常棒。日本爸爸:『(原音+翻譯)他覺得非常好,他覺得影像跟演員同步的結合,很棒,這個在日本很難看到,他覺得這個很棒。』
節目製作人吳欣員表示,這次首次登台日本,特別針對語言細節做調整,並邀請日本技術團隊加入,過程中對方也會給一些演出上的意見,讓《移動故事屋》能夠順利在日本落地演出。吳欣員:『(原音)這一次非常有趣的是,我們登台期間,然後我們的日本的技術的朋友就聽了我們的台詞說,欸,這邊好像跟他們原本習慣講的方式會不太一樣欸,就有一些即時可以這樣的會診修正的地方,那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一次的,這個台日合作的經驗。』
吳欣員也觀察到,日本小朋友比台灣孩子看演出時更拘謹有禮,但看到水霧灑下,仍會忍不住想去觸碰。演出結束後,許多孩子還會主動找演員合照。吳欣員笑說,這些互動是團隊最期待的,也希望未來有機會把「移動故事屋」帶到更多日本城市演出。(編輯:沈鎮江)
留言 0